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乔治·威廉·克拉克以及他基于自己在西南地区传教经历所撰写的论著《贵州与云南》。中国内地会作为一个在中国内地发展最久的新教组织,以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吸纳了大量基督教传教士。克拉克是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之一,他出生于英国伦敦,14岁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士,之后被派往加拿大。1875年,他响应戴德生号召,回到英格兰,加入了中国内地会。此后,克拉克的一生几乎都在中国度过,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7-1879年,克拉克游历河南、贵州、四川等十二个省;第二阶段1880-1883年,在贵州、云南等地传教;第三阶段1884-1919年,克拉克都在华北地区传教,最后葬于天津。克拉克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传教事业上,《贵州与云南》一书是克拉克在贵州、云南两省传教的见闻和思考,该书1894年完稿于天津,主要介绍云南、贵州地区的历史与民族。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克拉克加入中国内地会;克拉克的著述;克拉克记述的贵州民族;克拉克记述的云南民族;克拉克对云南古代史的认识;克拉克对苗民起义的研究等六个章节。正文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克拉克个人经历、克拉克的著述、《贵州与云南》。第一部分考察克拉克来华的历史背景,中国内地会在华的发展状况,分析它的组织特点,并论述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间的发展情况。重点论述克拉克在中国的传教经历,通过逐渐确立自身形象和传教士形象,他将基督教教义传播到了西南地区的人民中,特别是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当中。第二部分介绍克拉克所有著述,包括与其他传教士之间往来的信件、个人专著与私人日记,并对他最具特色的论著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专题研究《贵州与云南》一书。《贵州与云南》是克拉克对其在贵州省、云南省两个地区传教的总结。全书详细介绍了云南的历史、云南和贵州的族群、贵州的苗族起义等历史,同时也记录了克拉克在这两个地区走访少数民族群体时,记录的部分民族语言。论文有以下创见:首先详细梳理了中国内地会重要成员克拉克的生平。认为克拉克不仅是第一个在云南地区建立新教联络站的传教士,推动了中国内地会向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也是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云南和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传教士,从此之后,西方政府官员、传教士、学者才开始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逐渐将传教的重心转向少数民族。其次详细评介了克拉克的著作《贵州与云南》。认为该书的贡献之一就是详细介绍了贵州23个府州81个族群,并对他们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描述。通过研读克拉克的记述,本文认为,克拉克所依据的“苗图”版本有别于国内现存的所有“苗图”,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版本。《贵州与云南》一书的第二个重大贡献就是记录了云南省16个州府的96个族群,以及这些民族各自的特点和文化习俗。克拉克参考“滇夷图”中所记载的云南民族,以及《南诏野史》中记载的民族,同时补充了本人所见过的民族。最后在分析克拉克及其著作后认为:克拉克是中国内地会派往中国的一名普通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使他的人生和成就不再普通。他的著作较为客观地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的社会风貌、生存环境,甚至具体的气象、地理数据,对今天相关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通过研读克拉克著作发现他作为传教士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他所有的这些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他所记录的这些原始文件也是为了方便以后的传教士了解中国西南地区,进一步推进基督教文化。因此,他眼中所认识的中国西南民族有着基督教传教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