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与宿主的抗病毒防御反应、细胞生长调节和免疫激活密切相关。干扰素的合成与功能受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regulatorfactors,IRFs)的调节,其中IRF-7是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的关键性调节因子。病毒感染动物细胞能刺激IRF-7的表达,如果感染持续存在,新合成的IRF-7将被磷酸化并进入细胞核,启动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发挥抗病毒效应。IRF-7还可直接作用于病毒启动子,抑制病毒的激活。
近年来发现类泛素修饰(smallubiquitin-likemodifier,SUMO)可调节很多细胞因子的活性和稳定性,我们的前期实验表明,除磷酸化外,IRF-7也可发生SUMO化修饰,但具体的位点和意义尚不清楚。本文在IRF-7分子中预测到3个潜在的SUMO化修饰位点:K45、K179和K452,临近序列均符合SUMO化共有序列ψKXE的要求,其中ψ为疏水氨基酸,X为任意氨基酸。本研究通过定点诱变的方法将这3个位点中的K(赖氨酸)逐一或全部突变为R(精氨酸),共构建出7个突变型表达质粒。将野生或突变型IRF-7表达质粒、病毒激活蛋白表达质粒和含病毒启动子的报道质粒共转染人胚肾细胞系293T后检测报道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K45的突变可消除IRF-7对病毒启动子活性的抑制,K179的突变对IRF-7抑制病毒启动子的活性无明显影响,K452的突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RF-7抑制病毒启动子的活性。蛋白印迹发现,上述位点的突变影响IRF-7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其中K179突变后可上调IRF-7的表达,而K452的突变可下调IRF-7的表达。
为研究IRF-7的功能,本文对IRF-7进行了表达和纯化,但因IRF-7的表达量低、溶解度小和稳定性差等原因,面临较大困难。新近有报道指出,将外源蛋白与SUMO融合表达,能够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可溶性和稳定性。本文将SUMO分别与IRF-7的N-端和C-端融合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IRF-7的表达量和可溶性可得到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N-端融合有His标签和SUMO的IRF-7难以与亲和介质结合,将His标签移到C-端后可以利用亲和介质对IRF-7进行纯化,与IRF-7N-端融合的SUMO肽能够被类泛素蛋白酶1所特异性切除。本文的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RF-7的SUMO化修饰及活性调节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