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改革在我国正式启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其增幅之大、增量之多、出台之急、影响之广都创下了我国高校发展之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偶发性的还是历史长期积淀的因素导致?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皆围绕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那么高校扩张的政策动因、市场需求与学术追求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建国以来我国高校规模扩张为研究现象,参照西方有关教育扩张的理论视角,在对建国后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各种数据加以整理、归纳与分析,辅之以石河子大学为个案;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考量各阶段高校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状况,高校扩张各数据的采集聚焦于教师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学生数(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高校数及高等教育经费等。在分析高校扩张背后的动因时,将影响高校扩张的诸因素归结为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三个维度,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三者呈现动态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以此为假设,辅以建国以来政府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据此探讨影响我国高校规模动态发展的成因。本研究发现,建国后我国高校扩张存在三个阶段:1949—1976年,其基本特征是大学规模波动大,“大跃进”时期飞速发展,“文革”时期高校发展停滞,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意识形态力量居主导地位,市场力量和大学自治的力量极其弱小。本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归纳为培养政治精英,其标准是“又红又专”。1977—1998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逐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教育扩张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政府强化了发展经济的取向,市场力量逐渐凸现,“大学自治”从无到有,本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归纳为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精英教育。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张,启动了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其特征是规模大、速度快、投入少、强制性,基本原因可以归纳为政府的强势推动,市场需求的激发以及大学自治的快速体现,是政治与市场双重导向的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急速扩张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危机也几乎同步呈现:与市场脱轨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扩张的功利主义取向造成的多种问题以及高校财政危机等。总体而论,我国高校扩张幅度最大的是1999—2003年和1955—1956年。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培养“政治精英”到“经济精英”再到政府与市场双重导向的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随之不断扩张。随着社会变迁,政府力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力量浮现,力量逐渐增强;大学自治从无到有。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大学自治和市场在高校规模扩张中的强度和张力。换言之,政府越位、市场不到位及大学自治缺位,乃我国高等教育各种问题的根源。借助于灰色系统分析发现:1949—1976年,1999年至今,高校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977—1998年,高校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本研究结论是:市场化和民主化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和变革的双重取向;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应该终止。换言之,政府、市场和大学自治之间应随着社会的变迁保持动态平衡。此属后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石河子大学2001年以来的发展相对比较和谐,规避了某些危机,也许它是保持三者动态平衡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