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王亨德森》的自我主题探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索尔·贝娄作品《雨王亨德森》中主人公亨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亨德森的自我冲突与自我整合问题。同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个体自我探寻的动态性和多样性。本文主要分为三大章,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亨德森的自我冲突,主要论述自我冲突的表现和成因。亨德森的自我冲突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己是谁产生了疑问;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迷茫与痛苦。究其原因,亨德森的内部冲突主要是由个体意义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消解造成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里,个体内心的平衡和稳定逐渐被打乱,担心、焦虑、甚至恐慌的感觉逐渐显现。个体自身,个体与他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重重。第二章探讨亨德森解决自我冲突,主要论述亨德森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整合。亨德森的自我冲突不是自我的丢失,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一直积极行动,努力探寻自我的意义和价值。他在行动中明白了很多道理,重新找到了仅属于自己的心理体验。他开始反思以前的自己,反思他与别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找到了人的变化与对象世界的变化之间的契合点。矛盾在化解,亨德森的自我亦在不断的完善中,兴奋与喜悦代替了迷茫与痛苦。第三章是对自我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主要论述自我探寻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亨德森的自我经历了从迷茫到清醒的过程。其实,每个个体的自我探寻都是一个不间断的动态过程,生命不停止,自我探寻过程就不会停止。另外,世界上的每个个体因其所处的对象世界、经历、内心感受和内部困扰的不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自我探寻之路,所以自我探寻又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鉴于此,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自我之路,不断探寻自我的意义和价值,进而逐渐的完善自我。
其他文献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应用型实践人才越来越多,高职教学方法探讨也愈发受到关注。任务型教学是其中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教学方法,其宗旨是通过实践操作将学生的学习从原来
长久以来,幼儿教育为各国所普遍关注,伴随教育模式与观念的不断完善更新,其物质载体—幼教建筑的适应性设计成为建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论文在综合考察学习幼儿教育学、
茶是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但这一贡献的意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现在的评价太低了。
合同违法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牟取不法利益的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利用合同实施的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利益的行为。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年是陆游逝世800周年。纵观放翁《剑南诗稿》近万首诗作,其中涉及茶事的有300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以
随着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普及,对犯罪人权利的关注,对犯罪人改造方式的反思,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刑罚人道化、社会化、经济性的浪潮。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普遍采用。我国也顺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