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慈善丑闻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安排非常不完善。本文试图描述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制度安排和运行模式。并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制度化分析,解释其成因。同时预测中国慈善事业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借用诺斯关于制度的分类分别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描述出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制度安排和运行模式。目前,关于慈善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虽然慈善组织分为四类(包括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会和民间组织),但真正得到发展的只有“官办”慈善组织。中国的慈善事业被定位成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所以慈善募捐的行政色彩特别浓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呢?形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安排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治制度的选择,二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过渡是决定中国慈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特点的制度基础。不管是“总体性社会”还是“后总体性社会”,政府都是再分配的主体,控制着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阻碍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同时,本文选取了最重要的三种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合法性来分析社会资源在政府与慈善组织间的分配结构。与慈善组织相比,政府在掌握社会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特征概况为:政府掌握大部分权力,慈善组织产生于政府让渡出来的社会空间;财富向政府集中;政府紧握合法性资源,慈善组织的合法性由政府赋予。另外,“差距格局”的社会结构造成中国人慈善行为呈现出有与西方人的慈善行为完全不同的特点,从内心抵消和削弱着人们的慈善意图。最后,本文从悲观的角度和乐观的角度对中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