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光条件对小麦生态不育系周13S-1和胞质不育系V雄性育性的影响

来源 :湛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温光条件对小麦生态不育系周13S-1和胞质不育系V太911289a雄性育性的影响,探讨两个不育系雄性育性的转换机制,为周13S-1利用和胞质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拓建提供依据,于2003~2005年在湛江进行了小麦生态不育系周13S-1和V太911289a的分期播种试验和V太911289a的人工定温定光试验。结果表明: 2004~2005年周13S-1育性变化趋势为“部分不育-不育-部分不育”,不育的时间长,不育期败育程度高。温度是引起周13S-1雄性育性发生转换的原因,日长对其雄性育性没有显著影响。抽穗前26~18d平均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当抽穗前25~21d平均日均温平均度在20.32℃以上时,周13S-1表现不育,低于19℃育性降低,能够自交结实,且育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说明周13S的育性临界温度在20℃左右。在湛江10月15至11月15日播种表现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1.5%以下,可以用于生产杂交种;10月15以前和11月15日以后播种均为部分不育,可以自交繁殖。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为抽穗前26~18d,此时外观生育时期为倒二叶露尖前后,穗分化时期为药隔期。周13S-1雄性败育表现为花粉量大但花药不开裂,而且部分花粉可被I-KI染色。相关分析证明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无显著相关。 在一定的温光条件下,胞质不育系V太911289a的雄性育性可以发生转换,即通过改变V型胞质不育系的生长时空,能够实现自交繁殖。温度是影响V太911289a自交种雄性育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育性逐渐升高,当倒二叶露尖-孕穗期(药隔-四分体形成)日平均温度低于19℃时,表现稳定不育;高于20℃,低于22℃时,则部分可育。V太911289a的雄性育性与日平均温度的关系为:在20℃以下,育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0~21℃,育性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表现部分可育;高于22℃,育性又降低,自交难于结实。日长是影响V太911289a的雄性育性发生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V太911289a于倒二叶露尖-孕穗期在24h光照下处理11d,表现部分可育;日长在12h以下时,V太911289a表现高度不育;日长在14h以上时,育性随着日长的提高而提高。随着V太911289a的败育程度加深,典染花粉减少,圆败和典败花粉增多,自然条件下未发现花药败育至无花粉的播期。在我国大多数冬麦区,V太911289a正季播种都可安全制种,在某些地区特定播期也可自交繁殖。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吸附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是近年来污水治理的热点课题之一。拓宽吸附剂的原料范围,寻找吸附大、选择性高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仍是促进吸附技术实用化的努力方向。本论文以废水中常见的且危害较严重的重金属离子为处理对象,研究了13X分子筛和NaY分子筛对pb2+、Cd2+、Cu2+离子的吸附性能。本论文采用人工合成的13X型和NaY型分子筛为吸附剂,系统研究不同温度下水中pb2+、Cd2+和Cu2+在分子筛上的吸附
本文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地下水年龄数据,研究展开了如下工作:首先通过对太原市地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以及同位素特征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地下水的水流路径、矿物相的组成以及水流补给来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现代地球化学模拟技术NETPATH软件,通过地下水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同位素质量迁移模型的耦合,对研究区水流路径上的地下水的化学演化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揭示地下水溶解无机碳的行为机制,识别出影响地下水
学位
本项研究对课题组保存的16株乳酸菌进行体外产维生素B的筛选,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产维生素B的能力,同时对产维生素B乳酸菌进行温度、耐胆盐、酸、人工胃液和肠液试验。结果表明:16株菌中有8株产维生素B其中3株产维生素B的量较高,产维生素B的量最高的SE7-1菌株被鉴定为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SE5-1菌株被鉴定为嗜酸乳杆菌、S1-卜3被鉴定为粪肠球菌。对产维生素B的3株菌进行了耐胆盐和耐酸性试验,结果3
学位
本研究旨在研究二氧化碳对酸奶保藏的最佳条件,以期能运用于酸奶加工贮藏中,延长酸奶的保存期限。1.研究了CO2协同不同条件下在酸奶中的溶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气环境温度较低,酸奶中溶解的CO2较多。随着气体通入时间的增加,CO2在酸奶中的溶解量增加。通入气体环境温度是影响CO2在酸奶中溶解的主要因素。气体环境温度在4℃时在酸奶中溶解CO2浓度最大值为42.29mmol/L,8℃时溶解CO2浓度最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