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中医元神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其他学科相应领域的发展中总结规律,探索中医元神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和可能性。方法: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训诂学方法,对中医的元神理论和道家的元神理论、分析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佛家唯识学的阿赖耶识进行多角度比较研究。主要从生成论、本质特性、结构层次、作用机制、干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作用及干预的机制和规律。成果:从生成论上看,中医元神与集体无意识在生成论的结论性观点上较为契合,均认为源于父母遗传。其中中医明确地指出元神由元精、元气所化生。而道家则认为元神禀受于天,而并非来源于父母双方的遗传。佛学认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最高存在的精神本体,能变现世间万物,除阿赖耶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虚幻,是由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因此只有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存在,这种唯心倾向是佛学与中医、道家和分析心理学的最根本分歧。本质特性上中医元神与道家元神均为先天之神,均具有对人体的调节具有相对稳性特点以及不同的机体的元神各不相同的多元性特点,但中医元神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功能性存在,神不能离开物质基础独立存在;而道家认为元神可以脱离人体独立存在。分析心理学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验性的心灵结构和行为模式,对于任何个人均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具有普遍性意义。佛家认为阿赖耶识属于识体之一,是独立的精神流瀑,是万法的缘起,表现为动态性和多元性,不同个体有不同的阿赖耶识。从整体结构层次上看,中医元神为中医神识系统的最深层,道家元神为神的最深层,集体无意识为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阿赖耶识为识体的最深层。虽然四者均属于精神层次的最深层,但各自涵盖的范畴略有区别,并非绝对对应关系。中医元神与道家元神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功能上相一致。分析心理学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佛家认为阿赖耶识的功能主要是执持种子,变现万法。从功能角度分析,中医元神与道家元神较为相似,更多关注于对人生理和心理的整体调节,而集体无意识主要集中于心理和行为层面,未从生理角度进行研究。阿赖耶识着重于解释一切事物现象产生的根源,涉及范围最广。其中在心理层面上,集体无意识和道家元神均具有基于意象的共同机制。干预方式上,中医通过以气功为代表的各种入静方式,道家通过以内丹术为代表的各种炼神方式,佛学通过禅定等修炼方法,使机体达到定静状态。分析心理学则通过积极想象等心理分析技术来进行无意识层次的干预。这四个领域的干预方式均有基于意象的特点,因此推断出意象为元神的通用表达方式。中医元神、道家元神的干预机制均为通过抑制识神,使元神成为优势从而“回退”到定静状态,由元神重新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分析心理学则通过意识层次主动与无意识层次进行沟通调和的方式,以达到人格的整合发展。佛学通过各种修炼形成对一切完全接纳的平等的心理,以求断除烦恼获得解脱。结论:中医元神来源于父母媾精,由元精、元气所化生,伴随生命降临而来,是中医的神的体系当中最深层次,也是最初形成之神。元神本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功能性存在,是生命活动自组织现象的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后不容易随后天经验增加而改变)和多元性(每个个体的元神各不相同)特点。元神根植于精气,也能作用于精气。作用机制上,中医元神和道家元神相类似,主要以对人体整体调节为主,包括生理、心理和整体协调三个方面:生理上元神驾驭精气调节各脏腑的功能,同时元神对于人体卫外功能、自我修复功能也有调节作用;心理上,元神对心理的调节通过“五脏神”系统来发挥作用。其中包括了促进五脏神的形成以及对五脏神进行统管两种作用;整体协调作用主要体现于元神为天人相应的途径之一,通过元神的作用,元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使机体能自我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另外还有元神与识神同为心中之神之间的协调作用。干预方式上,中医元神通过以气功为代表的各种入静方法对识神进行抑制,以“回退”到定静的状态,元神重新主事,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使之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但是通过入静的方法进入元神主事状态并非适合任何人,相对而言,内倾性人格的人群比外倾性人格更适合入静。而且元神主事状态不宜无限制地延长,应有一个适当范围,使之能维持正常的元神与识神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