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1959~2016年东北地区105站的降水数据,结合35项环流指数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奇异值分解(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PCD的变化及其环流形势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北地区在48°N以南自东向西降水趋于集中,48°N以北南部较北部降水更为集中。年际变化上,整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且这种下降趋势明显。年代际变化表明,降水集中度在60和80年代为正距平,降水较集中,2000年以后为明显的负距平,降水较不集中。周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PCD在2000年以后存在显著的3~4年的振荡周期。2.通过REOF方法并结合一致性检验,将东北地区PCD划分为两个区域:Ⅰ*区(东南部)和Ⅱ*(西北部)。通过SVD方法分析Ⅰ*区和Ⅱ*区PCD与35项环流指数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Ⅰ*区PCD与东亚槽强度指数、副高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Ⅱ*区PCD与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副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合成分析得到: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场对Ⅰ*区PCD影响较大,在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高压越强(弱),阿留申低压越强(弱)、格陵兰高压越强(弱),Ⅰ*区年内降水越集中(不集中)。在500h Pa环流场中,东亚大槽越强(弱),非洲大陆及东西部沿岸海平面气压越低(高),Ⅰ*区年内降水越集中(不集中)。低纬度地区对Ⅱ*区PCD影响较大,海平面气压场上和500h Pa高度场上均表现显著负相关。4.选择高相关区域计算出的东亚大槽强度指数对Ⅰ*区PCD的预测作用最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对Ⅱ*区PCD的预测作用最好。5.影响东北地区PCD的环流季节性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在Ⅰ*区,亚洲大陆高压、格陵兰高压、东亚大槽从冬季到春季,在Ⅰ*区PCD异常大值年份中均强于PCD异常小值年份。在Ⅱ*区,从冬到春再到夏季,副热带高压在PCD异常大值年份和PCD异常小值年份的强度差异始终极为显著。说明上述几个环流系统从东到春再到夏季强度演变具有连续一致性,且亚洲大陆高压、格陵兰高压、东亚大槽越强(弱),Ⅰ*区PCD越大(小)。Ⅱ*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与副热带高压联系密切,受副高强度影响很大,且副高越强(弱),范围越大(小),Ⅱ*区PCD越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