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和目的:各种原因(导尿操作、骨盆骨折或感染)引起的尿道狭窄通常需要尿道重建术来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临床上常采用自体组织(如颊粘膜或包皮)进行尿道重建,但此类自体材料来源有限,因此,通过组织工程来构建人工尿道,成为解决尿道重建材料缺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三维生物打印(3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传统的“细胞-支架”策略,3D生物打印可在支架塑形的同时将种子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各种原因(导尿操作、骨盆骨折或感染)引起的尿道狭窄通常需要尿道重建术来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临床上常采用自体组织(如颊粘膜或包皮)进行尿道重建,但此类自体材料来源有限,因此,通过组织工程来构建人工尿道,成为解决尿道重建材料缺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三维生物打印(3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传统的“细胞-支架”策略,3D生物打印可在支架塑形的同时将种子细胞均匀分布在支架内部,从而提高构建生物材料的效率。但3D生物打印过程中往往种子细胞活力受损,导致其不能在支架内发挥细胞功能。向平滑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人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hADSCs)是尿道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传统的诱导方式耗时相对较长,难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定向分化的人脂肪干细胞,限制了利用定向分化后的hADSCs来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索改进诱导hADSCs定向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并提升诱导后的hADSCs在3D生物打印组织块中的细胞活力。进一步我们将利用诱导后的hADSCs与3D生物打印相结合,以组织工程手段构建人工尿道,为今后在动物尿道缺损模型中的尿道重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在添加了人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诱导培养基中悬滴培养hADSCs,形成微组织球(microtissues,MTs),将诱导后的微组织球与普通贴壁诱导的hADSCs进行免疫荧光和免疫蛋白印记检测平滑肌特异标志物表达量的差异。接下来将诱导后的MTs和hADSCs应用于3D生物打印,通过活死细胞染色及CCK-8检测两组细胞存活及增殖状况。接下来我们将3D生物打印块包埋在裸鼠皮下孵育1周,并取出后在其表面种植由人输尿管组织获取的尿路上皮细胞(human urothelial cells,hUCs),构建人工尿道,对其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内部形态以及肌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评估新生血管和尿路上皮层的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内部细胞表型。结果:在诱导3天后,MTs组的平滑肌特异性标志物a smooth muscle actin(a-SMA)和Smoothel in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hADSCs组,半定量分析结果提示MTs组和hADSCs组 α-SMA 表达量分别为 0.218±0.077 和 0.082±0.007(P<0.001),Smoothelin 表达量分别为0.319±0.02和0.178±0.06(P<0.001)。活死细胞染色提示在打印后不同的时间节点,MTs组的存活细胞数比hADSCs组更多(平均存活细胞率为88.16%±3.98%和61.76%±15%,P=0.0396),CCK-8检测提示MTs组细胞活力在打印后快速恢复至较高水平。皮下包埋1周后,HE和masson三色染色提示MTs组在体内仍然能够保持其大体形态,周围有血管样结构形成,并且形成了较多的肌纤维和少量的胶原纤维;而hADSCs组则变为圆形,周围缺乏血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提示诱导后MTs在体内仍表达平滑肌特异性标志物a-SMA和Smoothel in。免疫荧光染色提示MTs组在体内形成了环状的新生血管结构,且在种植尿路上皮细胞后,表面形成了连续的尿路上皮层。结论:将悬滴诱导培养与3D生物打印结合,并采用裸鼠皮下包埋孵育并种植尿路上皮细胞的方法,我们构建了组织工程化人工尿道,通过相应的实验观察了其中的种子细胞形态,检测了种子细胞存活状况和细胞表型等指标,为下一步动物尿道缺损模型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是评价PCa侵袭性的“金标准”。近年来关于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标志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PCa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标志物,但是PSA在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中的作
研究背景:与活体肝移植相比,脑死亡供体肝移植具有较差的移植效果,较短的移植物存活期。脑死亡被认为是影响脑死亡肝移植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血流动力学之外,脑死亡对器官和移植后结局的恶化作用的机制主要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在脑死亡期间和之后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潜在供体器官的组织学损伤和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脑死亡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初期功能不全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另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第1部分利用TCGA大数据分析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里程碑式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及实体肿瘤,但其治疗过程中的延迟反应和假性进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本文第2部分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旨在寻找一种能早
研究背景:近年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胃和直肠。由于多数病人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且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因此,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及预后因子,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白血病相关蛋白16(leukem related protein16,LRP16)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对于VSMC迁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细胞学迁移实验方法通量低,实验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了 VSMC的迁移表征,同时也降低了对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证据级别。因此,本实验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
目的:在体外通过悬浮红细胞上清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来进行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评价,并对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临床输血指南、降低输血风险、研制新型红细胞保存液提供新的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5人份2单位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库存0d、14d和35d时离心分离上清,与具有搏动特性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得到的心肌细胞(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
脊柱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患,不仅影响患者的形体发育,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我国各类脊柱畸形的发生率普遍高于欧美,甚至亦高于其他亚洲地区,又由于诊疗体系的不完善,畸形矫治的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的病情迁延进展,最终逐渐发展至严重的脊柱后凸、侧后凸畸形,引起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使个人和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严重的脊柱畸形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往往
背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内皮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目前已从基因水平证实多种微小RNAs(microRNAs,miRs)参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近期的离体实验证实miR-182-5p可能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我们的研究以期临床证实miR-182-5p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在临床中,急需探索改善老年人
背景:肿瘤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综合治疗中最具有前景的疗法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naive T cells),从而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这
目的:由于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对大部分肿瘤,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RAPN)能获得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更优的围手术期结果。然而有研究表明RAPN在治疗小于4cm肾肿瘤上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由于机器人手术系统相关器械昂贵等原因,RAPN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LPN。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患者术后手术效果,估计患者从LPN到RAPN的获益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RAPN,优化医疗资源。方法: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