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审美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1715-?1763)的《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代。虽然曹雪芹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并且深感世态炎凉,但他在《红楼梦》中体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其叙述并未采用逻辑顺序和理论方法,更多地强调感性体验的特点,因而他的审美是典型的东方特点。由于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所以该书的翻译对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读者十分必要。《红楼梦》中大量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惯.译者如何处理这些描写,及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不同风格具有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来比较和分析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根据翻译审美理论,译者由于不同的翻译审美会采用不同的词句,段落及翻译策略。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的区别形成了风格的标志。最基本的语言美源于“优化词语搭配”。声美,形美,意美缺一不可。这里面的“意美”还包括意义与意像。这就决定了译本是是否成功承载并传达原文的美。本文希望通过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审美进行描述性研究来分析这两位译者各自的翻译审美观点及其翻译写作风格。比较发现,因为其二人审美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其词语标记、句法标记和章法标记所表现出来的翻译风格相去甚远。总之,笔者认为,不同的行文风格和翻译审美决定不同的译出成果的审美再现。
其他文献
本文以白先勇、叶佩霞所译的《台北人》为例,旨在分析译者在建构和传递文化图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三种情况,即图式对应、缺省和冲突,并针对性地就上述三种情况的处理方式进行
花境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自然式植物配置形式,它起源于西方,在国外的应用历史悠久,但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多。通过对长沙市典型的一些公园、居住区、道路和休闲广场等地的植物景观
设计并建立一个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和简单贝叶斯的文本分类系统,系统引入小类校正和兼类判断的算法,完成层级多标签的分类。进行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和简单贝叶斯分类效果的对比,实验
介绍MMDSS、MB以及MBMS;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模型的动态链接对模型进行创建与管理;同时介绍模型库与数据库的一种接口模式,并利用ADO和VC++内嵌DSS语句来表示其实现过程。强调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韩斐教授认为,儿童ADHD的基本病机为肾精不足、脾虚湿困、心神浮越,致病因素为湿火痰瘀,并与情志失调有关;治疗
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是当下美国学术界一位引人瞩目的印度裔文艺批评家和教育家。2012年,她荣获享有“艺术诺贝尔奖”美誉的京都奖(Kyoto Prize)的艺术和哲
目的通过特异剔除芹菜素(AP),研究AP在风轮菜活性部位(CCE)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中的作用地位。方法应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从CCE中特异剔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外经济活动日益增多,涉外企业也越来越多。因此,涉外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安全操作规程等文件成为当下翻译实务最为常见的业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