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表面层状双氢氧化物涂层构建及其治疗骨肉瘤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致死率或致残率极高,对社会家庭危害重大。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的保肢治疗方式,但近5年患者总体生存率未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目前应用于保肢治疗的材料主要为钛合金、不锈钢或钴铬钼合金等,均为惰性材料无生物活性对肿瘤治疗无作用,且远期因力学不匹配导致植入材料松动、断裂。植入材料直接与体内组织相接触,可作为抗肿瘤的第一道战线,因此赋予植入材料抗肿瘤效果是提升骨肉瘤疗效的潜在手段。镁合金是可降解金属的代表,被誉为下一代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可降解性,其降解产生的镁离子能有效促进新骨生成。最新研究表明镁基金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因此镁合金在骨肉瘤治疗中亦具有极大潜力。但其仍有许多不足,首先是镁合金降解速率过快,产生大量镁离子和氢气,导致组织周围碱性微环境和炎症反应;其次是其抗肿瘤效果虽强于钛合金等惰性材料,但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仍不够满意。因此,为满足临床应用需求,需改善其抗腐蚀效果并提升抗肿瘤效应。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原位生成的方式在镁合金表面构建Mg-Al双氢氧化物(LDH)涂层,并利用涂层的层间置换效应负载活性药物雷公藤红素(celastrol),研究结果发现:1、镁合金表面LDH涂层可显著改善镁合金的抗腐蚀效果和生物相容性,体内外研究显示其成骨成血管作用也得到提升;2、LDH镁合金材料负载雷公藤红素后能缓慢释放药物,且体内外实验显示负载雷公藤红素的LDH镁合金可有效杀死骨肉瘤细胞,其作用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活性氧产生有关,而自噬在其中起到拮抗凋亡的作用,当抑制自噬后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3、体内实验显示负载雷公藤红素LDH镁合金材料可在早期明显促进新骨生成,有利于材料与骨的稳定结合,这可能与雷公藤红素在体内释放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有关。综上,本研究以镁合金为基底构建LDH涂层并负载雷公藤红素,所制备的新型材料可有效杀死骨肉瘤细胞并促进骨修复,从植入材料的角度为骨肉瘤的综合治疗提出新方法。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肺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每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位居世界各大肿瘤的第一位。肺癌种类多样,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标志物具有临床迫切性,同时对于肺癌发生发展中具体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其诊治。近年来,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具有物种保守性、稳定性和表达特异性,在肿瘤等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临
准确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智能武器,叫做合成基因回路,可以自动检测并杀死癌细胞。基因回路是由相互关联的基因开关组成,这些基因开关不仅可以识别内源性的癌症生物标记物,还可以执行后续的自杀程序或按照先前设计的方式表达报告基因。我们采用基于转录后和翻译后调控的基因回路方式,比基于转录调控的系统反应更迅速,并且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本研究构建了具有两个控制
目的慢性间歇低氧(CIH)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重要的病理特征,可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炎症,引起神经元细胞损伤或凋亡,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小类泛素化修饰(SUMO)是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可被SUMO特异性蛋白酶(SUMO-specific proteases,SENPs)逆转。许多通路的关键蛋白已被鉴定出可发生SUMO化修饰
背景前列腺癌是所有癌症中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市,已成为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尽管前列腺癌在手术干预及术后辅助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由于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导致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临床上亟需探寻新的、更加高效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近年来,
目的皮质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衰老相关性皮质骨疏松的最显着特征,是老年人脆性骨折的根本原因。然而,衰老相关性皮质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骨祖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皮质骨内膜骨祖细胞EGFR信号在衰老微环境诱导皮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了研究年龄相关性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在临床上,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占据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男性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排第九位。早期膀胱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中晚期的膀胱癌治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并且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50%。因此,探究膀胱癌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迫切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肿瘤容易复发及转
第一章Nrf2调控线粒体稳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炎症失控性反应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脓毒症容易损伤的靶器官,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即使部分患者幸存出院后也有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研究证实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细胞拮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此外Nrf2还
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著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
背景跟骨是人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的负重及行走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跗骨骨折,通常是因足跟部突然受到高能量的撞击所致,最为常见的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车祸和来自足底的爆炸。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损伤,常常导致下肢功能残疾。目前,对跟骨骨折模式的分析是从实验中直接观察的结果,结论还存在一些差异;对损伤过程中跟骨的应力变化情况还不清楚,缺乏定量的分析;对不同损伤模式下跟骨的力
背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开启了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目前已有奥希替尼(Osimertinib)等第三代EGFR-TKIs进入临床,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