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条件下信息交流的需求;现行的学术出版模式也存在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病,版权问题、费用问题也是矛盾突出;由此而发起的开放获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发展,但是科研人员可以获取的开放资源却非常有限。而与此同时,学术机构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数字化的科研资料和学术出版物,科研人员对这些资料的利用非常不便,各个机构之间共享资料也非常困难。为此,学术机构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收集、整理、保管这些资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在这些背景下,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产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众多科研机构规划并实施了机构仓储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发展趋势来看,机构仓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解决学术机构数字资源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机构仓储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机构仓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机构仓储的特征及建设机构仓储的意义进行了总结阐述,对开放获取和机构仓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构建机构仓储的软件进行了分类介绍,重点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开源软件系统。提出了机构仓储需要遵循的业界标准和技术规范。其次,论文分析了开源软件DSpace的功能,对DSpace项目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从DSpace系统的数据处理、用户与数字对象管理,浏览与检索,统计与订阅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分析了DSpace系统的三层逻辑结构以及各层的功能,总结得出了DSpace系统在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再次,论文分析提出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阐述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意义;设计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整体模型;制定了机构仓储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实施的详细过程,包括编码环境的设定,信息交换、Web界面和索引的中文支持,文件格式和元数据扩展,工作流的定制和管理等,实现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的基本功能。最后,论文基于IR系统设计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平台的基础框架。通过分析现阶段机构学术信息交流的现状,以及科研人员对机构信息平台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学术信息平台的新思路,将学术门户、学术交流、虚拟学习等分布的应用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与这些学术应用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资源系统等的互联互通。作者将SOA设计模式应用于学术信息平台的构建;设计了学术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提出了学术信息服务总线的概念。分析了基于IR的学术信息平台的服务流程,包括系统服务功能的分解和标准接口的定义。最后设计了基于IR系统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平台软件体系架构。作者希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系统和学术信息平台框架的构建,能够长期保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资料;方便校内外及国内外同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能够有效的改善现在机构中学术信息交流不畅,科研产出受制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现状,有效的支持科研生产的全过程,提高科研的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