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大多数细菌是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的,且往往都是由多种细菌种属构成。食品中有害微生物一旦形成生物被膜,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中的重要腐败菌,两者均都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表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课题组已分离出大黄鱼源 P.fluorescens PF07和Shewanella baltica SB11,其中 PF07能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信号分子,而S.baltica不产AHLs。鉴于此,本研究比较分析5株不同来源的P.fluorescens被膜形成能力、致腐表型和AHLs活性,筛选出一株强被膜形成能力和高AHLs活性的菌株;研究培养温度(30℃,15℃和4℃)对P.fluorescens PF07和S.baltica SB11单菌和混菌被膜及粘附特性的影响;构建PF07中AHLs活性的luxI基因缺失株,比较分析luxI基因缺失对P.fluorescens单菌及混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评价AHILs信号分子在混合被膜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结果如下:本研究首先比较分析5株P.fluorescens的生物被膜形成规律和AHLs活性。采用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珠涡流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并测定细菌泳动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和AHLs等活性。结果表明,五株荧光假单胞菌在30℃ LB肉汤中生长良好,经24 h培养后气-液界面上出现较厚的膜,在微孔板中生物被膜形成较快,其中鱼源PF01、PF06、PF07和PF10分离株在12 h含量最高,而标准菌株PFuk4在18 h最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胞外多糖的含量逐步积累,在18-24 h达到最高,并且能较快粘附到不锈钢片表面,其中PF07的粘附量最高。五株荧光假单胞菌还拥有较强的泳动性和蛋白酶活性,且都能产嗜铁素。同时PF07和PFuk4还检测出短链高丝氨酸内酯(AHLs)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被膜量、粘附能力、泳动性及蛋白酶活性有关。筛选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和AHLs活性高的PF07,作为后续研究的代表菌株。将获得的大黄鱼源P.fluorescens PF07与S.baltica SB11共培养,分析30℃,15℃和4℃不同温度对两种腐败菌单菌及混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细菌粘附、被膜形成和被膜结构。结果显示,在三种温度下PF07和SB11都能生长,其中温度越低细菌生长越慢,并且在低温环境共培养时PF07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晶紫法和荧光显微镜发现,两菌在30℃培养12 h,15℃培养24 h以及4℃培养72 h后达到最大生物被膜量,并且PF07的粘附和播撒快于SB11,前期被膜量也显著高于SB11。薄膜形态和SEM结构观察发现,PF07在气液交界面形成厚实的薄膜,产生大块的类似于凝胶状的胞外分泌物;而SB11形成破碎的薄膜,胞外分泌物紧密包裹于菌体表面;混菌薄膜介于两者之间,细菌分布比较稀疏且胞外分泌物也较少。相比单菌PF07,混菌被膜的形成过程受到明显的延迟作用,在三个温度下其被膜形成量和粘附量在指数期都会显著减少(P<0.05),在4℃培养48h时PF07单菌和混菌被膜量分别为2.15和0.82(OD590)。CLSM观察也发现,SB11、PF07和混菌的成熟被膜厚度分别为46.8 um、41.4 um和31.0 um,单菌被膜结构更为紧密厚实。同时,培养温度能显著影响腐败菌的被膜形成,单菌和混菌在4℃和15℃下的成熟被膜量高于30℃,其中4℃是30℃下的3倍左右。此外,PF07单菌培养时检测到高C4-HSL活性,而与SB11共培养环境中AHLs活性显著降低,推测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影响混菌被膜中的种间相互作用。研究分析了 AHLs缺失对PF07单菌和混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PCR扩增和测序表明,P.fluorescens PF07的luxI基因缺失株已成功构建。生物报告菌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验证突变株luxI基因敲出散失诱导报告菌CV026产紫的能力,并且突变株比野生株总AHLs含量下降了80%左右,特别是C4-HSL。比较分析野生株PF07与突变株△luxI在30℃和4℃下生长、粘附、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EPS)含量和泳动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野生株与ΔluxI在30℃和4℃下生长无显著差异,而突变株被膜形成和粘附量显著低于野生株(P<0.05),其中粘附量最大相差1个数量级。CLSM观察显示,在4℃培养5d后,野生株和ΔluxI被膜厚度分别为52.5um和13.9um,突变株减少了 72.5%。相似地,在4℃下培养4 d后,ΔluxI胞外多糖含量比PF07减少21.2%(P<0.05),同时野生株和突变株的泳动性在前期存在差异(P<0.05),在30℃下培养24 h后其扩散直径分别为73.3和60.9 mm。并且,外源添加C4-HSL时,△luxI的粘附量、生物被膜量和胞外多糖含量都得到部分恢复。由此表明,luxI基因缺失会减弱PF07的细菌粘附、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分泌和泳动能力。与S.baltica SB11共培养时,PF07与△luxI形成的混菌被膜量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在4℃。在4℃下培养4d后,SB11与PF07共培养的混菌被膜量与PF07单菌相比减少54.8%;而与SB11共培养对ΔluxI的前期影响不大,在培养5 d后被膜量仅减少14.3%。CLSM观察结果显示,SB11对PF07被膜的抑制率为48.0%,而SB11对ΔluxI被膜甚至略有促进作用。同时,PF07上清提取液的添加对SB11被膜抑制率最大为32.2%,而△luxI上清提取液的添加对SB11被膜形成无影响,而SB11上清提取液对PF07的野生株和突变株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P.fluorescens被膜形成能力和AHLs活性存在差异,两种腐败菌P.fluorescens和S.baltica在共培养时表现竞争作用,且低温可以促进嗜冷菌的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给水产品的加工与保藏提出新挑战。同时,luxI基因缺失会显著减弱PF07的被膜形成,并减弱与SB11的种间相互作用。因此,群体感应AHLs活性可能是参与两种嗜冷腐败菌生物被膜中竞争相互作用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