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被定义为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最为关注的课程。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而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且复杂的基础教育活动,它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又对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是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作业,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作业观。如何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帮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绩已迫在眉睫。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半年的实践研究。首先,采用访谈、问卷、测试成绩等方式了解学情进行实验班学生的合理分层。其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质编写分层作业以满足实验班学生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作业布置。实验过程中对于每周的作业完成情况加以统计分析,实验后对学生关于分层作业的模式的认识进行访谈分析。最后,综合调查问卷、访谈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区统考成绩,对比分层作业的实际效果。得出结论如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促进作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