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通过SETDB1促进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972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作为全球第五常见的癌症,胃癌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胃癌是重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因癌症死亡的病例中,胃癌在所有癌症中排第四。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胃癌病例和因胃癌死亡病例,胃癌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幽门螺杆菌,高盐饮食,低水果饮食,饮酒和吸烟。随着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全球5年生存率仍然令人失望。新的胃癌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指标备受关注,而对胃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策略以及改善预后有很大帮助。长链非编码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是RNA聚合酶II转录的副产物,不具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对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功能逐渐明晰。长链非编码RNA是长度在200nt以上、不编码蛋白、但参与细胞内多种生物学过程的RNA分子。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现只有3%的基因组序列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而人基因组62%的序列转录为长链非编码RNA,这表明非编码区域可能通过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参与生物学功能调控。哺乳动物蛋白编码基因占总RNA的1%,长链非编码RNA占总RNA的比例可达4%-9%。不同组织间长链非编码RNA表达量不同,同一组织或器官在不同生长阶段,长链非编码RNA表达量也会变化,并且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与其他疾病中有特殊的表达方式。功能方面,长链非编码RNA可从染色质重塑、转录调控及转录后加工等多种层面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长链非编码RNA可通过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也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其他核酸,继而将蛋白引导至特定序列位点,这些特点使得长链非编码RNA在人类生长发育和癌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途径发挥不同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在胃癌细胞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索MCM3AP-AS1在胃癌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体外实验检测胃癌中MCM3AP-AS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体外功能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MCM3AP-AS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MCM3AP-AS1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MCM3AP-AS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2.通过q RT-PCR实验检测MCM3APAS1在胃癌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判断这些特征跟MCM3AP-AS1的联系。3.对胃癌细胞进行转染以抑制MCM3APAS1的表达,然后通过克隆形成、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等体外功能实验探讨MCM3AP-AS1在胃癌细胞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MCM3AP-AS1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评估。4.通过相关性分析、Western Blot和功能试验,探讨MCM3AP-AS1与SETDB1之间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MCM3AP-AS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MCM3AP-AS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MCM3AP-AS1的高表达与高TNM分期显着相关。胃癌患者组织和胃癌细胞系的q RT-PCR结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MCM3AP-AS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且高表达的MCM3AP-AS1与高TNM分期相关。在MCM3AP-AS1敲低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都被明显抑制。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MCM3AP-AS1与粘着斑所参与的通路有关。GO分析结果表明,MCM3AP-AS1可能在调节翻译,蛋白质转运,DNA复制,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和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发现MCM3AP-AS1与SETDB1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于是我们通过q RT-PCR发现SETDB1在胃癌中的表达上调。接着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在敲低MCM3AP-AS1后,SETD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更进一步的体外功能实验发现在敲低MCM3AP-AS1的胃癌细胞中过表达SETDB1,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都有明显提升,过表达SETDB1逆转了敲低MCM3AP-AS1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1.MCM3AP-AS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促进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且MCM3AP-AS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TNM分期和预后明显相关。2.MCM3AP-AS1可能通过SETDB1在胃癌中发挥促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大约占通过手术切除肺癌的50%-70%。浸润性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是肿瘤组织中正常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生物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浸润程度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很多研究大多针对单个基
目的:探讨UBA2(类泛素修饰物活化酶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旨在发现UBA2蛋白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联系,为卵巢上皮性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20年9月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卵巢肿瘤石蜡组织标本60例,结合病理类型,将其分为卵巢恶性肿瘤(3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
目的:对胃癌患者行网膜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检索自建库开始至2021年1月,Em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的网膜囊切除术与非网膜囊切除术比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并发症,死亡率,复发率、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采用均差(mean different,MD)和优势
Background: Osteosarcoma(OS)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solid tumor in the skeletal system,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mmon juvenile solid tumors.However,neoadjuvant chemotherapy,surgica
学位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全球第三位,结肠腺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属于CRC中多种病理类型的一种。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50%的患者死于疾病的复发或远处转移。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与分析,筛选与COAD患者预后相关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IHC)及利用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这两种方法,研究结肠癌中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和MSH2蛋白表达差异及MSI状态,分析MLH1和MSH2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的关系。同时分析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吻合率,并指导临
目的:通过收集乳腺癌术后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选择当前研究重点或富有争议的相关临床因素探讨其是否为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日到2020年6月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乳腺外科的77名诊断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时期行乳腺癌术后复查的非淋巴水肿患者77名为对照组(两组术后时间均为3-36个月)。
目的:系统评价Uncut Roux-en-Y(URY)吻合术与BillrothⅡ-Braun(BB)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信息检索方式获得相关信息。采用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查询已有的URY与BB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的研究资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初。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比值比,9
目的:近年来,微创外科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胸腔引流管的放置仍然是术后常规的流程。为了进一步减少术后疼痛并加速患者康复,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免胸引管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年龄在18-75岁的肺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免胸管组(NCT组)和留置胸管组(CTP)。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肺段切除术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胸外科的手术中。肺段切除术需要精确辨认相关解剖结构,段间平面的确定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区分肺段间平面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远端充气法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确定段间平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