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20世纪人类医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器官移植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医学和人类社会文明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类脏器功能衰竭疾病的金标准,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免疫抑制药物的问世、心脏功能辅助装置的发展和重症监护的完善而不断提高,手术适应症及患者的选择范围较前扩大,全球器官移植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心脏移植主要使用脑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如果心脏移植能够应用心脏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将提供更多的供体来源,缓解供需矛盾。DCD供心心脏移植的概念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1967年南非医生班纳德在人类首次心脏移植中应用的即是DCD供心,并且一年后再次应用DCD供心行心脏移植,患者存活时间超过了一年。但是受心脏自身高代谢及耐缺氧能力差等生理特点以及心脏死亡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热缺血带来的损伤,心功能受损,复苏成功率比较低,因此对能否使用DCD供心存在较大争议。心脏移植过程中热缺血是难以避免的过程,其所带来的供心损伤包括两方面:心肌损伤和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完整且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是心脏移植术后促进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一旦受到损害,就会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肌水肿、血管痉挛、微循环灌注不足,甚至出现无复流现象,导致冠状动脉阻力升高、血流下降,发生术后早期的心功能障碍,而远期可使心脏移植后受体心脏血管受到损伤,是术后远期死因的重要组成因素。到目前为止,众多实验机构关于DCD供心的研究集中于心肌细胞损伤,而对DCD供心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变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观察缺氧诱导的热缺血20分钟猪DCD供心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变化,为DCD供心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应依据。材料与方法:瑞典家猪18头,健康无疾病,雌雄不限,体重26~35kg,实验动物由瑞典LUND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实验室提供,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三组,对照组、DCD组和DCD+冷保存组,每组6头。实验动物全麻后正中开胸,打开心包。静脉注射肝素300IU/kg,静注肌松剂。夹闭气管插管,停呼吸机,断开气管插管连接,开始记录热缺血时间20分钟。DCD组在热缺血20分钟后,依次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随后离断上下腔静脉,将心脏推向对侧,剪断右肺静脉,把心脏向头侧抬高,剪断左肺静脉及奇静脉。于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切断肺动脉,最后切断主动脉,取下心脏,直接切取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血管环进行器官浴槽实验。DCD组+冷保存组在热缺血20分钟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阻断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Y型灌注针灌注心肌保护液(St.Thomas晶体液,20ml/kg,灌注压力40mm Hg),于阻断钳近心端切断下腔静脉,使右心减压,并剪开左心耳行左心减压。灌注完毕后同样方法切取心脏,St.Thomas’Hospital溶液保存4 h,再切取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血管环进行器官浴槽实验。对照组电刺激诱发室颤后直接切取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血管环进行器官浴槽实验(organ bath)。评价3组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ation,EDR)的变化。结果:3组最大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EDRmax)分别为(91.48±4.04)%、(91.12±9.39)%、(86.51±8.31)%(P>0.05);50%最大舒张时P物质的浓度对数(p EC50)分别为6.22±0.12、6.13±0.15、6.20±0.11(P>0.05)。三组间的EDRmax与p 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张力下冠状动脉环内径分别为(1.29±0.08)、(1.26±0.09)和(1.27±0.10)mm,三者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缺血20分钟的猪DCD心脏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损伤不明显,DCD+冷保存4h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也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