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心理韧性是应对各种挫折压力事件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混合设计,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不同性质生态环境系统(顺/逆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差异,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们是如何应对短期挫折压力事件的,以及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心理韧性的长期建构过程。研究一探讨主观和客观顺/逆境与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多维度评估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516名青少年进行施测,并邀请国内量表改编专家团队根据生活逆境信息评估的编码方法对压力/逆境综合指数进行编码,考察在顺境和逆境中成长的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否具有差异,以及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青少年对顺/逆境的主观感知是否具有差异,结果如下:(1)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对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韧性;(2)心理韧性越高的青少年感知到的主观逆境指数越低;(3)青少年逆境综合指数的人数分布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形,且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9年级的压力/逆境综合指数显著高于7年级。研究二通过鸟笼行为指标实验考察顺/逆境青少年在面对短时挫折压力事件时的反应。根据研究一中的顺/逆境分组抽取了 54名青少年(顺境26名,逆境28名),结果发现,逆境中成长的青少年相对于顺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压力事件时会出现更多的负向情绪反应。研究三通过深度访谈和生命线图收集资料,采用目的性和分层抽样,抽取高逆境&高心理韧性、高逆境&低心理韧性、低逆境&高心理韧性、低逆境&低心理韧性四种类型的青少年对象各两名,分别进行个体访谈,平均访谈时间约1.25小时/人,总计访谈时间约12小时。利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整理和初步分析,获得一级编码节点271个,涵盖547个参考点,使用类属分析进行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和核心编码(三级编码)。在类属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扎根理论原理自下而上建构理论,形成了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建构过程,揭示了支持系统、应对策略、关系分离/融合型自我等对顺/逆境成长的青少年应对挫折压力事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发现:a.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对于逆境中成长青少年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韧性;b.心理韧性越高的青少年感知到的主观逆境指数越低;c.逆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压力时会产生更多的负向情绪;d.挫折压力情境下,正向情绪变化能够预测高的任务完成率;e.青少年逆境综合指数的总体分布存在同现的特点。(2)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良好的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并帮助其尽快从挫折压力事件的负向影响中复原。心理韧性高的青少年能够形成对事件、人生和自我的积极态度,降低对他人的期望,专注于当下的目标,认为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够了,最终形成关系分离型自我,把自己、家庭和学校等的关系划分了适当的界限;而有的青少年由于不稳定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系统以及挫折压力事件的结果,导致心理韧性偏低,会对关系更加敏感,寄希望于他人与自己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压缩自我的存在,形成关系融合性自我,对未来持不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