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带动作用,但随着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思考的问题。本文选择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为视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对长三角工业发展现状进行论述,提出长三角工业发展目前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选取长三角2008-2017年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非期望产出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角度的测度,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角度的测度,进一步将工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探究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背后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工业生态发展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工业规模逐步扩大;三是工业能源消费量大,“三废”排放总量高,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巨大的挑战。(2)长三角地区2008-2017年均工业生态效率为0.74,工业生态效率值在样本期内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效率值排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3)长三角地区工业生态Malmquist指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2016年间出现明显的下降,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总体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促使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技术退步造成工业生态效率的下降。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分别实现年均增长率0.7%、0.3%,说明工业整体管理水平、技术应用和规模扩张形成共赢的局面。(4)上海市技术进步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上海市工业生态效率起到促进提升作用;江苏省Malmquist指数年均下降0.7%,技术退步阻碍了生态效率的发展;浙江省工业生态效率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多数年份均出现负增长。最后通过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的各影响要素,从结果看:(1)人均生产总值增加、技术进步和对外开发程度提高,对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2)城镇人口的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对长三角工业生态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图[16]表[10]参[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