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初,习近平当选新任国家主席不仅让“中国梦”广为人知,也让他的艺术家夫人彭丽媛为世人瞩目。2013年3月22日至30日,彭丽媛陪同习近平访问俄罗斯等国,中国官方媒体打破传统进行高调报道,民间社交网络更是掀起狂欢,甚至她的穿着打扮也引起一股堪比“凯特效应”的时尚狂潮。为研究中国第一夫人这一时新现象,笔者以人民网和新浪博客作为双重话语空间样本,对官方和民间话语空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内容分析,笔者描述了双重话语空间的文本框架。不同于“纯粹、精致、高雅、形而上”的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多是碎片化、原生态、真实鲜活的草根体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像官方话语那般规整严肃,用意深沉,主题宏大,篇幅往往短小精悍,表述浅显直白,切入点细小入微。民间用自己独有的语言作为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个人情感,获得谈论政治的快感,情绪化、窥视欲、狂欢性特征明显。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实质上,民间话语对官方的传播诉求是基本认同的,比起以往在公共事件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对立博弈的话语场,官方与民间话语此次对第一夫人形象建构均持积极态度且议程一致,尤其是面对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国货商品等议题,二者展开了空前热烈的讨论,双重话语空间在第一夫人现象上实现和谐互动。通过文本分析,笔者试图解析在双重话语空间的传播架构中,第一夫人的符号意义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从而还原双重话语空间的文本生产过程,揭示其背后所潜藏的意识形态力量。经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笔者认为,进行国家和政府形象的新一轮建构是此次官方传播的主要动机。彭丽媛在官方话语系统中被有意识地建构为“中国文化象征”、“贤妻良母”、“平民夫人”、“国货代言人”等角色,表达了中国渴望民族经济崛起、真正融入世界的政治愿景,同时传播了新一届政府力图改变作风,打造亲民形象的政治意图。对民间话语而言,民间解读中充满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审美的标记,激动的欢呼折射了国人敏感的民族情绪和家国同构的思想文化观念,同时对于第一夫人打扮的关心和相关产品的热销也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日趋盛行的消费文化。在双重话语空间的文本生产与意义互动过程中,官方还总是有意无意地迎合民间话语,主动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而民间也对官方议程积极接受,共同掀起第一夫人舆论狂欢。最后,笔者认为,彭丽媛首访热潮实质上是一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全民参与式的民族国家仪式,她所具有的“中国符号”意义使国家意志与民间情感需求形成了一种空前的契合,使双重话语空间实现了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