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接受LPS刺激前后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 ISG)表达水平的改变,探究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两种药物对HIV/AIDS患者免疫激活状态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从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的就诊患者中选出长期接受c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1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3例,并招募健康人对照8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留取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加入足量LPS刺激后在不同药物浓度下进行细胞培养,提取细胞总mRNA,进行逆转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相对定量方法检测目的基因MxA、MxB>、SG15及内参基因GAPDH表达水平。观察药物及LPS刺激前后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主要统计方法包括Kolmogorov-smirnov检验、Shapiro-Wilk检验、Levene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等,定义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研究结果:1、入组患者临床特征:共入组患者及健康人34例,其中抗病毒治疗组13例,cART治疗时间中位数21个月,CD4+T细胞计数494.8±164.1/μl,均实现病毒的完全抑制;未抗病毒治疗组13例,CD4+T细胞计数278.1±191.1/μl;健康人对照组8例,年龄25-26岁,各项感染指标均为正常。2、各分组未受LPS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SG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在未接受LPS刺激的健康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及未抗病毒治疗组PBMC中,ISG15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0.09,0.28±0.11,0.45±0.26,各分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3、足量LPS刺激影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SG表达水平:在体外加入足量LPS (1ug/ml)刺激后,健康人对照组、治疗患者组、未治疗患者组ISG15、MxA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MxB基因表达水平则无显著变化。4、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显著影响LPS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SG基因表达水平:各组PBMC在足量LPS刺激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后,ISG15、MxA、 Mx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ISG15最为显著,在浓度为10ng/ml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下,ISG15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健康人组中由9.64±1.40下降至1.12±0.35(P=0.000),在浓度其40ng/ml的雷公藤红素作用下,ISG15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健康人组中由9.64±1.40下降至2.35±0.51(P=0.000),抑制程度高于另外两组,且抗病毒治疗组抑制水平明显高于抗病毒治疗组。研究结论:1、ISGs表达水平可以体现HIV/AIDS患者免疫激活状态;2、足量LPS刺激可明显提升ISG15、MxA基因表达水平,且上升程度与免疫激活水平相关,对MxB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影响;3、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可明显抑制ISG15、MxA基因表达水平,对MxB基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免疫激活水平相关,在正常人及抗病毒治疗患者中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