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杭运河既是一种地理标志,又是一种人文符号,它贯穿中国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诸省市,绵延近2000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道,造就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政治上,京杭运河不但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化提供了保障,而且提高了聊城、临清、德州、天津、淮安、通州等沿运城市的政治地位。从经济上,正是由于运河的畅通与漕运的发达,才带来了南北商帮与物流的汇聚,使聊城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明清重要的商业枢纽、漕运码头、物流重镇。从文化与习俗上,齐鲁、燕赵、吴越、川楚等地的文化通过运河相互贯通与融合,使聊城等运河城市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本文以明清时期的运河城市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运河交通、漕运变迁、商业文明对聊城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分析与研究,进而实现对明清聊城商业文化、民俗信仰、城市结构、街区布置、人口变化等诸方面的了解与掌握,最终揭示聊城城市兴衰的历史规律与本质特征。本论文主体部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论述明清时期运河与聊城城市历史变迁的关系,重点阐述了聊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代沿革、交通条件及城市变迁等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聊城城市的起源和变迁,进而说明城市的发展和运河的关系。第二章阐述了明清时期聊城商业发展的情况,包括商业发展的优势、发展的轨迹、主要行业、商人来源及经营特点,重现明清聊城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盛况。第三章论述了明清时期商业影响之下聊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包括城市总体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商业设施建设、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和空间扩展的情况,通过对各种设施和市镇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的分析,逐步揭示商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带来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商业发展影响之下明清聊城城市人口及生活的变化,从人口数量、人口来源、从业情况、生活状况等方面考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论述商业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运河的疏通促进了聊城商业的繁荣,商业发展又给聊城城市带来了改观。通过对明清时期聊城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变化的系统梳理,揭示聊城如何由防卫功能的军事重地向商业城市发展,从单一的“城”到“市”,再到真正意义上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理和分析有关历史文献,从城市史和社会史的角度,运用比较法、综合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可靠的、详实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明清时期运河与聊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聊城大学图书馆、运河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硕博论文库,以及网上古籍书库,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必要的资料。除此之外,本论文结合田野调查的情况,总结典型案例,采用走访座谈的方法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对搜集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整理与分析,在文章中予以援引,形成了完整的资料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