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既是“双一流”建设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保障,也是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行动指南。本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演进趋势及深入剖析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在若干关键环节中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应然要求,构建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认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应由“方案评价”与“综合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方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编制及执行进行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综合评价是对各高校(不区分建设高校与非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在评价组织上,方案评价要充分尊重建设高校自主权,综合评价则要发挥专家委员会权威;在评价目的上,方案评价侧重于诊断功能实现,综合评价侧重于服务建设高校的动态遴选;在评价结果运用上,方案评价的评价结果侧重于实现建设经费的增加与减少,综合评价的评价结果侧重于实现建设资格的新增与取消。在界定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方案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定位后,本研究着重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时代诉求。基于“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与《实施办法(暂行)》,本研究认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综合评价要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维度展开,在评价理念上要秉持卓越导向、强调贡献、文理并重、中外融合、拨冗去繁等原则。其次,构建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比较和借鉴了 15个全球性与区域性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的时代诉求,基于可量化、可比性、可持续的指标构建原则,形成了以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贡献为一级指标,共计7个二级指标,8个数据来源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揭示了我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评价下的总体特征。基于2001-2017年数据,分别从人才培育、社会贡献、科学研究等评价维度对我国高校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评价下呈现的若干特征:在得分数值分布上,排名靠前的少数高校得分较高,且差别明显,排名靠后的绝大多数学校得分较低,且差别不大,总体呈现“L”型分布与金字塔结构;在学科布局上,多个学科领域全面发展与在单个学科领域进行深度耕耘皆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前列;在大学职能实现上,我国高校在科研论文发表上的表现强于其在人才培育和社会贡献功能实现上的表现。最后,探索了基于层位分析方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动态遴选方案。基于层位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科布局与区域布局影响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影响,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三阶段遴选方案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包括:第一阶段的学科领域内强校遴选,确保各学科领域拔尖但在整体排名靠后的高校能够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引导高校聚焦学科建设,精益求精,同时体现“双一流”建设在学科布局上的战略考量;第二阶段的区域范围内强校遴选,确保发展落后地区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体现“双一流”建设在区域布局上的战略考量;第三阶段的全国范围内强校遴选,此阶段是高校综合实力的大比拼,确保遴选出的高校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冲击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