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小到可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快乐成长,影响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大到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因家庭教育不适当,心理成长不健康,社会因素影响等原因,极易使其在社会、生命、金钱等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出现偏差,进而严重影响到其个体发展,做出极端行为——犯罪。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很大,几乎已经覆盖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屡禁不止,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仅局限于盗窃、打仗斗殴这些简单的犯罪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已向黑恶势力、吸毒、卖淫等暴力犯罪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未来的漫长发展道路上,其主干力量必须要由下一代未成年人来承担。基于此种情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无论是对于未成年人个人、家庭、新农村建设以及未来祖国的发展和强大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东宁县102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法律、道德、教育、心理等学科研究资料及书籍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家庭影响、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东宁县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现状、原因、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物质化、成人化、暴力化等特点,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社会、教育、法治、家庭、心理等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从宏观角度看,道德认知上的缺失、大众传播媒介监管的不严、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关爱的不足等是导致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加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的角度看,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片面性、个体自我约束的不足等对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深刻的影响。最终,提出预防东宁县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其它地区预防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经验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