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京市江北新区是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域,其发展及扩张过程对区域气候具有深刻的反馈作用,深入研究区域城镇化过程对气候效应的反馈作用,对城区可持续发展及居民宜居性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960–2017年江北新区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区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选取城镇化过程相关指标以表征江北新区城区扩张程度,探讨区域气候效应与城镇化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通过设计并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江北新区是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域,其发展及扩张过程对区域气候具有深刻的反馈作用,深入研究区域城镇化过程对气候效应的反馈作用,对城区可持续发展及居民宜居性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960–2017年江北新区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区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选取城镇化过程相关指标以表征江北新区城区扩张程度,探讨区域气候效应与城镇化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通过设计并开发城市气候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对区域气象要素、热岛效应的查询及统计管理。研究结果表明:(1)江北新区气温呈现为上升趋势。1960–2017年来江北新区的平均气温表现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平均气温为15.65℃,其上升趋势为0.25℃/10a。气温在2000年出现突变,气温逐渐上升。四季变化中,春季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冬季,秋季和夏季最弱。江北新区降水也呈现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37.90 mm/10a,降水日数呈现轻微下降趋势,从降水量的季节特征而言,夏季年均降水量为733.92 mm,增长幅度较春、秋和冬季强,为江北新区提供了重要的降水来源。(2)江北新区热岛效应呈现增强趋势。利用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反演得到1995–2017年五期地表温度(LST),地表温度增长率达到3.80℃/10a。从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表现为类似条带状的分布特征,城区中心热岛强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3)江北新区城镇化效应逐步显现,其城镇化过程与区域气候效应密切相关。选取人口及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GDP)、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夜间灯光指数(DN)四个指标来表征江北新区城镇化过程,并探讨LUCC、夜间灯光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指数(NDVI)与LST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夜间灯光指数差值(△DN)与地表温度差值(△LST)也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本研究以VS2010为开发平台,基于Arc GIS Engine设计并开发城市气象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气象数据、热岛效应的可视化表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气象信息查询管理系统,为研究城市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服务。
其他文献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尤利西斯》将现代主义推向了巅峰。该作品描写了三位“反英雄人物”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在一天内的活动和内心思绪,展现了人物的内在真实和二十世纪初都柏林、爱尔兰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本论文运用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的文体学偏离理论,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偏离现象,和偏离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探究作者如何让意识流技
在当下城镇时代变革下,村镇经营性社区经历了“自下而上”空间自发生长与“自上而下”政策外向推动的演化进程。在其中,村镇经营性社区转型发展开始出现诸多问题,例如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地低密度无序利用,村镇产业同质化,人口流动频繁难以管理等。因此,对于村镇经营性社区的管理运维亟需将视角转向空间治理,只有治理创新才能成为破解转型难点的关键。本文从“理论归纳-实证研究-策略导引”的研究范式出发,立足于村镇经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的军记物语,通过平氏和源氏的斗争讲述了日本从贵族社会到武家社会变迁的过程《平家物语》是日本军记物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平家物语》的汉译本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有着各自的翻译特色。而译本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是由于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平家物语》不论是在文体还是内容方面都是繁复多样,包含了许多的文化信息,而译本中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反映
语言产出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生成阶段,说话者生成想要表达的前言语概念信息;第二阶段是语法构成阶段,涉及对前言语信息的语法编码和语音编码。第三阶段是发音。言语的产出是递进式的。其中,语法编码包括词汇提取和句法提取,词汇提取是指为前言语阶段产生的概念选择对应的词汇,句法提取是对结构的加工。以往关于句子产出中语法编码的研究大多探讨计划单位的大小,还很少有研究探讨语法编码阶段词汇选择是否受到结构的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相应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新时期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指示,中国天然林进入了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出台更有效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促进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天然林保护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就具有极
《帕埃斯图姆的异样景观》是皮拉内西晚年的重要蚀刻版画作品,描绘了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古希腊遗址帕埃斯图姆的三座多立克神庙。在1777年,皮拉内西考察了帕埃斯图姆并在次年出版了《帕埃斯图姆的异样景观》,这是皮拉内西唯一一套关于古希腊建筑的作品。这套作品包含卷首图在内共21张蚀刻画,并保存有17张草图,这些草图大部分被英国建筑师索恩收藏。18世纪中期的欧洲,掀起一股希腊复兴的热潮,许多建筑师争相考察了帕埃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筑业就不能取得发展。建筑业与国家的经济直接相关,同时,建筑行业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除了由于建筑运营造成的大量能源消耗外,项目生命周期中废弃物排放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原因。因此,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变得十分紧迫(Xu et al.,2019)。近年来,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关注逐渐增加,为了提高建筑项目的可持续性,世界各地开发了许多评估工具。但是,在石油资源丰富的阿拉伯海湾国家却
纵观整个美术史,人物题材一直是具象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在各个时期的画作中都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随着照相机的普及,使得绘画开始摆脱再现客观现实的功能。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家就开始采用新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时至当代,艺术家们更注重表达个体自由多样的生命感受,尝试运用各种独特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对客观人物形象进行处理,创造出了诞生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全新的形象,拓宽了人物在绘画中的表现空间。本文选取
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文艺复兴建筑师对于军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建筑师、学者研究的关注点虽有交叉但各不相同,涵盖了军事建筑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筑城学,攻防器械有关的科学以及战争艺术,如:古罗马的营地布置,城防工程,战略战术,桥梁,军事器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帕拉第奥的工作补齐了前人对战术战略以及空间地理研究的缺角。其中变化的一个驱动力是现实战争在随着火药的普及而改变。本文以帕拉第奥为波利比
本文探讨20世纪初新兴国家首都计划中新德里、堪培拉、南京的首都建设的形象及其产生原因,并尝试通过对比三者首都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内容,了解二十世纪初理想城市理念在新兴国家首都建设中的反映,拓展理解政权与首都空间形态的重要关系。本文从二十世纪初首都建设的国际背景和首都规划两个切入视角,对首都物质形态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在首都建设的国际视角下,回顾梳理了二十世纪初以城市健康与市政改造、城市道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