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期牦牛舍饲育肥及肉品质调控日粮的适宜能量水平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lin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究了全舍饲条件下,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情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一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8头生长期健康阉牦牛,随机分为三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进行全舍饲试验。日粮精料能量水平分别为低能量(代谢能8.36MJ/kg),中能量(代谢能11.15 MJ/kg),高能量(代谢能13.58 MJ/kg),分别饲喂三个处理组,粗饲料为燕麦青干草。预饲期40天,正式期180天。试验结果表明:低能量组、中能量组、高能量组牦牛的末体重较初始体重分别增加了31.20%、49.63%和51.31%;中能量组和高能量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中能量组与高能量组的最佳饲喂时间分别是169d和92d;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尿素氮(BUN)含量显著上升(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随饲喂时间的变化不显著,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该试验表明,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日增重效果越好,但结合经济效益考虑,中能量组日粮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长期全舍饲,除了BUN变化显著外,对于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试验二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从每个处理组各选择4头牦牛,饲喂日粮不变,进行预饲期7天,正式期3天的消化试验。正式期进行3天的全收粪。试验结果表明:中能量组DM、OM及CP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低能量组和高能量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能量组EE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P<0.05);中能量组和低能量组的NDF、ADF消化率均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和中能量组Ca的消化率均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且中能量组最高。该试验表明,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牦牛对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降低,但对于其它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均有所提高。试验三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情况的影响试验分组同试验一,其中预饲期15天,正式期15天。正式期最后一天晨饲3h后,口腔采集瘤胃液样品。试验结果表明:随能量水平的升高,瘤胃pH及MCP显著升高(P<0.05);但VFA的总量及原虫数量却显著下降(P<0.05);中能量组总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当能量水平过高时,又下降至低能量组的水平;各处理组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该试验表明,日粮高脂水平能抑制牦牛的能量代谢,对于瘤胃发酵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试验四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一结束后,对所有牦牛进行集中屠宰试验。采集右侧12~14肋骨间背最长肌进行指标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能量水平对牦牛的肉色、pH、屠宰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中能量组的剪切力显著低于高能量组(P<0.05)。该试验表明,适宜的能量水平能提高牦牛肉嫩度。综上所述,随日粮能量水平的上升,牦牛日增重显著升高,且中能量组牦牛日增重效果最好,结合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情况、肉品质及总体的经济效益考虑,中能量组(代谢能11.15MJ/kg)饲料比较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
其他文献
目的:目前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本研究主要探讨PTA治疗AVF狭窄的一期通畅率、PTA术后AVF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重复PTA的疗效。为临床上更好地干预AVF狭窄,延长透析患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并给我们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迁。社会力量的分化使新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要通过进行改革创新来实现社会的管理向着社会治理改变。而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治理已然成为了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完善党委领导、民主协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原油和天然气在能源市场中扮演着重要交易商品的角色,原油价格的波动与整个金融市场密切相关。近年来,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能源市场的波动是经济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双并联前馈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理论与随机时效函数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双并联小波复合神经网络(DPFWR)。并应用DPFWR预测能源期货价格时间序列,包括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布伦特原油,天然气,汽油,取暖油和鹿特丹煤碳。为了比较预测结果的准
S131区块南二段为乌尔逊凹陷北部,是保持稳产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发面临着地震反射特征横向变化快断层识别难度大、地层对比难度大、油气分布刻画精度低等问题,对开发效果产生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城市化进程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更加复杂,语义更加丰富。建筑的特征不再局限于材料本身,结构体内在属性与外在表皮属性差异化趋势更加分明,建筑表皮的功能性和表现性更加多样化。这种现代化的趋势凸显技术特征的同时从表面来看虽形式丰富多样,但共同性特征一目了然,即追求建筑表皮外在形式感和科技化。如何在现代城市进程中有别于趋同化的建筑模式,从而体现地域性建筑文脉特征
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为草本植物,大多以全草入药,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痢等功效,民间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肾炎、风湿等疾病。具1H-茚-1-酮母核结构的倍半萜类成分—蕨素类化合物为凤尾蕨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显示出较大的开发价值。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凤尾蕨属除凤尾草其它植物的研究涉
王骥德是明代著名曲学家,一部《曲律》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勤于实践的剧作家,早年著有多部戏曲作品,但除了传奇《题红记》和杂剧《男王后》外,其余惜已失传。鉴于王骥德的戏曲创作尚无专文研究,而他本人又是著名的曲学家,本文拟以王骥德的曲论为参照系,深入探讨他在戏曲创作方面的得失及成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关注的是王骥德剧作的题材选择与艺术构思方面的问题
为探寻合适的林药复合模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安徽广德市邱村镇,选择不同的复合经营模式(纯白芨(Bletilla stri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白芨、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白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白芨))的林分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不同林药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不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被视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国内很多城市正致力于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益成熟复杂,网络化运营和大客流管理使这一复杂交通系统在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轨道交通系统发生突发中断事件时,需要对乘客进行应急疏散,应急公交接驳是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应急疏散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为应急驻车点选址和接驳线路规划。本文旨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
切巷作为采煤工作面回采的起点,主要用于安装回采相关设备,是煤矿开采的重要场所。工作面相关设备的安装和工作面回采需要相对稳定的切巷围岩条件,因此合理有效的切巷围岩控制技术在确保工作面的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巷道支护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切巷不同于一般的煤层巷道,其跨度、宽高比大的多,切巷宽度成为影响其围岩稳定性的主控因素。另一方面,厚煤层工作面的切巷大部分都设计于煤层的底部,巷道两帮及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