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为草本植物,大多以全草入药,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痢等功效,民间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肾炎、风湿等疾病。具1H-茚-1-酮母核结构的倍半萜类成分—蕨素类化合物为凤尾蕨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显示出较大的开发价值。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凤尾蕨属除凤尾草其它植物的研究涉入较少,故本课题以凤尾蕨属欧洲凤尾蕨Pteris cretica L.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蕨素类成分研究。依据蕨素类化合物的特征UV(见图2.14)吸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C18半制备柱、ODS等多种柱色谱进行蕨素类成分目标分离纯化,应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及X-ray等手段及对照文献鉴定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蕨素类化合物进行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细胞毒活性筛选。从欧洲凤尾蕨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已鉴定出44个化合物,其中蕨素类成分31个,分别为Creticolacton A(1)、13-羟基-2(R),3(R)-蕨素L(2)、Creticoside A(3)、spelosin 3-O-β-D-吡喃葡萄糖苷(4)、蕨素二倍体A(5)、蕨素二倍体B(6)、蕨素二倍体C(7)、蕨素D(8)、3(R)-蕨素W(9)、3(R)-蕨素D-3-O-β-D-葡萄糖苷(10)、3(R)-蕨苷W(11)、(2R,3R)-蕨素L 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2S,3S)-蕨素T(13)、(2S,3S)-蕨素C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R,3S)-蕨素C 3-O-β-D-吡喃葡萄糖苷(15)、(2S)-蕨素B 14-O-β-吡喃葡萄糖苷(16)、6-(1,2-二羟乙基)-2,5,7-三甲基-1-茚-1(17)、(2R,3S)-蕨素C(18)、(2S,3S)-蕨素C(19)、(2S)-蕨素P(20)、(2R,3S)-蕨素S(21)、(2S,3S)-蕨素S(22)、(2R,3S)-蕨素Q(23)、(2S,3S)-蕨素Q(24)、(2S,3S)-蕨素C 14-O-β-D-吡喃葡萄糖苷(25)、(2R,3S)-蕨素C 14-O-β-D-吡喃葡萄糖苷(26)、(2S,3S)-蕨素S 1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脱氢蕨素B(28)、(2R,3S)-蕨素Q 3-O-β-D-吡喃葡萄糖苷(29)、(2S,3S)-蕨素Q 3-O-β-D-吡喃葡萄糖苷(30)、(2S,3S)-蕨素T 14-O-β-D-吡喃葡萄糖苷(31),与蕨素类化合物UV相近的其他类化合物为黑麦草内酯(32)、异黑麦草内酯(33)、dearabinosyl pneumonanthoside(34)、5,7-二羟基色原酮-7-O-新橙皮糖苷(35)、7-β-D-葡萄糖苷-5-羟基色原酮(36)、(2R)-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37)、(2S)-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3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基酯(39)、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0)、(-)-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1)、(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42)、松脂醇-4-O-葡萄糖苷(43)、(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44)。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蕨素类化合化合物14、29表现出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化合物14的PTP1B、XOD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75.2%、51.2%、23.5%,化合物29为73.2%、49.0%、30.5%;化合物24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其对NO的抑制率为51.6%;化合物12、14、21对HCT-116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9.9、28.8、15.4μmol/L。从欧洲凤尾蕨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其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7个为新化合物,包括蕨素二倍体A(5)、蕨素二倍体B(6)和蕨素二倍体C(7)3个新颖的蕨素二倍体,化合物14~17、23、26~34、39~42、44共1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29表现出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化合物14的PTP1B、XOD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75.2%、51.2%、23.5%,化合物29为73.2%、49.0%、30.5%;化合物24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其对NO的抑制率为51.6%,化合物12、14、21对HCT-116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9.9、28.8、15.4μmol/L。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欧洲凤尾蕨植物及天然蕨素类成分的化学内涵,为进一步对欧洲凤尾蕨和蕨素类成分开发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并为充分有效开发利用优势药用资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