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理论背景介绍,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两对基本概念:体与时制、体与Aktionsart。然后着重介绍了西方体研究的传统和方法,对体的基本定义,以及几种常见、影响比较深远的体系统。 第二章首先回顾了现代汉语体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西方体研究与汉语体研究之间的区别。然后,在汉语为体凸显语言和动词敏感性语言的认识基础上,着手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体系统,阐述了建立汉语体系统的理据,提出了汉语三分体系统的基本思想,以及这个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时-体阶层”。再然后,对三个层次的体特征之间的选择限制及默认关联进行详细说明,提出了判定汉语成句的标准之一,即“体鉴别式”。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时-体代数”。“时-体代数”是对本文所构建的汉语体系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第三章为动词的基本分类。本文所说的动词分类是对动词词义中与体相关的意义所进行的分类。在这一章中,首先确立了汉语为动词基本类型强敏感性语言这一基本思想。然后,着重强调了动词分类的必要性和分类方法。通过对理想的过程结构的分析,提出汉语动词的分类的二元标准,即[±动态]和[±结果]。根据这两个标准,汉语动词分为:状态动词、活动动词、结果动词和完成动词。其中,前三类为基本类,后一类为复合类。最后,对各类动词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根据状态动词所表述的性质的不同,把状态动词再分为恒长性状态动词和阶段性状态动词。另外,通过对“子时段特征”及“最小可定义事件”两个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通常所说的瞬时动词(如“跳、敲、咳嗽”等)与活动动词具有相同的真值条件,并且指出把二者分开单设的做法并不可取。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另一主要观点——有界/无界。有界/无界是体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很有必要,因为它涉及到各个层次的体特征的来源和搭配问题。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国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主要观点,在批判和吸收的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汉语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判定有界/无界的标准——“可识别的变化程度”。“可识别的变化程度”不仅可以涵盖通常所理解的量化论元,也可以解决学界所困惑的“渐进客体”问题。如果带有变化属性的谓词所发生的变化在量级上体现,而且还可以识别,那么所构成的述谓则为有界,反之则为无界。 第五章的主题为述谓体。述谓体在“时-体阶层”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为述谓体既为语法体的输入项,又为动词词汇体的算子。根据述谓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