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至60年代,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发生八起公害事件,致使数以万计的人因环境问题受灾甚至死亡,史称“八大公害事件”(Eight Major Pollution Incidents),这引起了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球性环保事业的展开。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施环境规制正是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市场失灵”的手段,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为了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治理的“双赢”局面,环境治理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经历的从单一匮乏到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针对不同行业的各类环境规制政策争相问世,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推向学术界研究的热潮,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存在三个观点,一是“传统假说”,观点是严格的环境规制给企业造成了额外的生产成本,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抑制作用;二是“波特假说”,打破了“传统假说”的思想,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不仅不会导致企业绩效的降低,反而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寻求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补偿因环境规制产生的额外成本,对企业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不确定假说”,认为由于产业、地方政策及企业本身等多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差异化的存在,导致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制、企业竞争战略以及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界定了三个研究变量的研究范围,并对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的三个假说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重污染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环境规制、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绩效理论模型,共提出八条基本假设。然后,以重污染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Likert七级量表[1]对研究变量进行测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61份,运用SPSS 22.0和AMOS 21.0统计分析工具将环境规制、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绩效进行细化分类,对构建的理论模型与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探讨验证了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应对的视角,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明确的影响关系;市场激励型和自愿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运营两个层面提出了在环境规制压力下,改善环境规制政策和完善企业竞争战略的建议对策,为优化我国环境规制政策和企业实施竞争战略获得财务绩效指明了路径,以期为优化我国环境规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