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块中奥陶世早期鹦鹉螺多样性及古水深学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重点研究扬子陆块中奥陶世早期鹦鹉螺多样性及古水深学.在实测及观察28条奥陶系地层剖面的基础上,以湖北西部及南部、湘西北、陕西勉县、安徽中部及南部等地7条剖面为基础,验证了前人建立的扬子陆块中奥陶世早期两个鹦鹉螺带Bathmoceras带及Protocycoloceras deprati带,并厘定前者为延限带,后者为顶峰带.认为相当笔石Exigraptus clavus带的层位可以建立Protocycloceras sichuanense—Michelinoceras sinoceraforme组合.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并对鹦鹉螺的分类进行初步厘定之后,结合本次工作,统计出扬子陆块中奥陶世早期鹦鹉螺为6目16科42属203种;根据属数及种数的比例,指出优势科为Endoceratidae、Protocycloceratidae、Baltoceratidae及Orthoceratidae,优势属为Dideroceras、Protocycloceras、Chisiloceras、Changyangoceras及Michelinoceras.为了探讨鹦鹉螺多样性空间变化与沉积带的关系,该文初步划分了扬子陆块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初期以及中奥陶世早期至Darriwilian初期两个时期的沉积带,并对各沉积带的形成环境作了推测.研究表明鹦鹉螺多样性特征与沉积带紧密相关,各个沉积带鹦鹉螺多样性特征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分类单元的数目上,其次是鹦鹉螺的类型.近岸及内陆架沉积带内鹦鹉数量稀少,属种比较单调;外陆架斜坡区鹦鹉螺已经绝迹;浅外陆架沉积带的分类单元数目及个体丰度最大,应是鹦鹉螺的主要生活区.鹦鹉螺多样性纵向变化研究表明鹦鹉螺属数及种数与标本数量有关.多样性指数纵向变化曲线与鹦鹉螺临界深度变化曲线协调性较强,可以反映相对海平面变化.该文简要讨论了部分属的定义,描述了3个未定名新属、12个未定名新种、2个命名新种及1个未定种.
其他文献
新构造和气候变化是整个社会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这里新构造比较发育,各种地貌现象非常典型,从玛纳斯河源头至尾闾可以分为四个地貌带:挤压隆起
本文对大庆长垣萨南开发区南二区萨零组的砂岩储层开发地质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首先对研究区内的岩芯进行了观察、描述,并应用湖相沉积对比方法,用发育稳定的泥岩段和泥岩点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后,注聚区块聚合物驱开发规律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了改善陆相砂岩油田主力油层高含水期的聚合物驱油效果,驱替目的层的物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在小学生认知特点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
期刊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条断裂带,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和工作环境,限制了常规科研手段的
2006~2007年连续两年采用烤烟-绿肥轮作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方法,研究绿肥还田对土壤培肥和烤烟产量、品质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绿肥还田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钾养分含量。土壤
本文以汤原断陷为研究对象,以白垩系和古近系为研究目的层,进行系统的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确定沉积相类型、发育特征及其时空展布,分析沉积环境与油气关系以及油气成藏特
中天山构造带东段主要由三个前寒武纪变质地块(库米什-干沟地块、帕尔岗塔格地块和尾亚-星星峡地块)组成,上覆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其中前寒武纪变质地块主要由星星峡群、天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的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7.0级地震,引起了人们对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的关注。本文以相关基金课题为支撑,通过平衡剖面、砂箱物理模拟等手段,基于典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依据试验区块原油物性和地质条件,进行菌种筛选,并对菌种与油藏的匹配性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是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对比所选菌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