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学校管理中人的物化存在造成了人与自我的分离、德性与生活的断裂,这是现代人实存的本体性生活矛盾的缩影。学校管理活动正处于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之中,其典型症候就是“规训”。在“规训”式学校管理中,人被当作物来处理,人性被判定为“物性”,人的尊严和精神的独立性已荡然无存。 现行学校管理的弊端呈现出伦理维度之遮蔽的表征:在管理目标上,过分重视工具性善而忽视目的善;在管理组织上,过分重视科层化而忽视人的领导;在管理模式上,过分重视制度规范而忽视人文关怀;在主体要求上,过分重视功利性能力而忽视德性化修养;在对象要求上,过分重视对象依顺性而忽视主体自主性。伦理纬度已成为“存在的无”,它默默的居于后台,在科学、理性光环的遮蔽下无人问津。学校管理偏差的迭现,呼唤我们以伦理的眼光审视现实的学校管理。 学校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是造就伦理的共同体。人之未完成性既是学校管理伦理的内涵,又是学校管理伦理的根源。学校管理与伦理是相互蕴涵的,学校管理是外在的、群体的伦理,伦理是内在的、个体的管理。 学校管理伦理是指在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按照学校管理伦理的存在形态的标准可将学校管理伦理划分为学校管理制度伦理、学校管理关系伦理和学校管理德性伦理。学校管理制度伦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制度的合道德性,即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认识与评判。学校管理关系伦理是指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校管理德性伦理是指学校管理主体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以积极道德心理为动力、以自觉趋向益己利他行为为存在目的较为稳定的道德品性。学校管理伦理的三种形态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缺少任何一种形态的学校管理伦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以生存论的观点来看,学校管理德性伦理与学校管理制度规范统一的基础不在于外在的制度规范,也不在于内在的主体德性,而在于学校管理中主体的实践性生存。这种实践性生存就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主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生存论的视阈中,“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活是主体亲历的、实践的生活;生活是不断生成的、创造性生活;生活是整体的、统一的生活。生活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伦理化学校管理的本真使命就是促使学校管理主体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品质,还具有强烈的终极关怀品质;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生活;超越规范生活,走向可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