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的知性德性伦理思想,以德性论为研究视角,以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为研究的问题视阈,其涵括了化性起伪的德性践履、复返其初的教化理路、修身自名的实践方式、群居和一的德治目标,凸显以分为逻辑经脉而通过知性的外向思维实现德性的自我沉淀、自我解蔽、自我迁化,而这一思想反映在社会中即在于对礼伦规范的认同,情感的涵养,音乐的熏陶,在知识的积渐积靡的化民成俗中达至自在自为的大清明境界,因而,这是与孟子及其心性儒家不同的成人之路,相反,其教化成德的思维更接近于西方黑格尔的思想,因此与孟子及黑格尔的中西方比较为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并彰显由分而一的德性的中和、易良,人伦秩序的稳定、谐和的知性性格。 知性与德性是属于不同层面的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知性欲求的是知识的抽象、逻辑的推理、理论的涵括,其理性主义的特征、原子式的思维决定了西方从古希腊到康德的知性与德性的分离,德性在理性主义的思潮中而置于知识的桎梏之下,其原因在于个体作为原子式的存在已失去自身精神的德性根基,情感的淡漠、精神的颓废、道德的沦丧、伦理的缺失不断地考量着人们的信仰、叩问着人们的良知,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已经蕴含了理性思维的倾向,而在康德终把幸福诉于上帝不朽的幻想,虽然麦金太尔试图以追求德性之后的努力而把人们的视域转向传统的亚里七多德时代,但是如果忽视情感的道德本位,德性的生成则将是无本之末,甚至德性之后人们的道德价值危机在知识的单向的分疏之下而变得更加严重。黑格尔以力的悲怆情愫为媒介实现知性与德性的贯通,伦理的实体性、普遍性、现实性的精神都昭示着知识转化成德性的可能,德性即存在于道德与自然、伦理与存在、德性与幸福的冲突之中,并在人们的道德是永远有待完成的任务的意识之下而渐趋伦理的整体的精神,因而德性是伦理上的造诣。 而黑格尔的思想对研究荀子的启示在于,荀子的心、性之中已失去孟子心性之学的道德根据,但人们有先天的知、辨、分的质具的知性能力而赋予成就德性的可能,其重学的识礼与义的理性分辨的结合虽把人们转入德性教化的起伪之中,而教化并不是仅对礼的普遍之则的简单认同,而是在行为的践履和德的积靡中体认、把握礼的普遍的精神实质并通过诚、独的修养而内化于心,其礼以养情、乐以入心、修身自名的成德之路在追求君子人格、圣人理想的境界中日生日成并臻于大清明的慎独之微。但其精微的虚一境界不是孟子的戒慎、戒惧,而是以人的情感的满足为基点的以礼为则、以行为伪的分的思想前提下的理性之思和感性之识,知识不是德性,但知识可以成就德性,其以分为力的媒介、以情为伪的悲怆情愫,在道德与自然、理与欲、义与利的冲突中转智成德,而学礼本身就是在学中认识礼仪规则、认同道德规范并渐至入心的过程,由于礼重分,荀子更倾向于道德教化,而教化的本质是渐渐改变人的恶的粗鄙的状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至平易、中和与礼的普遍精神相融合,这是修身的自我迁化、自我认同、自我解蔽的过程;荀子也重礼之养,因此他更侧重于人们的情感的涵养、重视音乐对人们的精神熏陶、重视民产对道德的促进作用、重视法律对德性生成的影响,这反映在德治上即是隆礼重法、重义贵利、德化万民,其中贯穿的是分的逻辑经脉,但分不是目的,群居和一才是社会人伦的终极指向,因此,与荀子的天人相分而天人合一的天人观相呼应,其在德治的思维也不仅是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而更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群居和一、生死相融、持续协同的德治化境,天地以合、日月以流、人伦以分、自然谐和,而实现知性和德性的融合与德性对知性的超越。因此研究荀子的德性伦理思想,发掘其合理的道德哲学资源,梳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并把它进行现代性的价值转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方法,史料与文本、义理与考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忠实原典材料,以道德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伦理命题诠释、梳理经典文本,体悟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伦理感、道德感、历史感,以德性论为研究视角,以中西比较为研究视域,把宏观的文本研究与微观的理论观察结合起来,纵向上以理释义,横向上以义传理,深入发掘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知性特征、道德义理思想的源流衍变、伦理范畴的意蕴流脉以及知性德性伦理思想对于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意义。 全文由五章加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说明探讨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方法与基本思路。第一章主要探讨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中西方历史渊源,这是探讨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前提。第二章主要探讨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主要探讨荀子人性论的天人关系、理论前导、教化本质、人性境界等内容。第三章主要探讨荀子德性伦理的教化思想。一是论述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教化溯源。二是主要讨论其德性教化的价值设计。三是阐发德性教化的实践方式。第四章主要探讨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修养方法,主要包括德性修养的自我价值归旨、德性修养的人伦践履、德性修养的人生境界。第五章主要讨论德性思想在德治中的体现,主要分析德治思想的血缘基础、治国范式、秩序发端,重点论述隆礼重法的德治原则,指出其人与自然、自身、社会的相融相谐的德治图景。结语主要揭示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教化主旨及其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具理性扩张,价值理性失落,宗教信仰缺失,人被禁锢于理性的“铁笼”之中,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危机。为探索现代资
本刊讯3月25日,中国建材联合会系统2011年党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建材联合会党委书记孙向远作了“做好党的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为联合会系统‘十二五’开好局提供坚强保证
本文通过考察诗哲之争的源头以挖掘“苏格拉底攻击诗人”的文化根源。作为西方文化重要论争事件的“苏格拉底之死”,其本质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思维、理性思维挑战以荷
襄阳市优秀人大代表、枣阳市吴店镇肖湾村党总支书记戈仁学显得清瘦、干练,虽不善言谈,但谈起话来却颇有思想,见解独特。在担任党总支书记十几年间,他带领村党总支一班人,用
期刊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民本之理念渊源于夏商周三代之圣王治国安天下的政策和责任自觉,“民本思想”自源生之日起便具涵一种崇高的责任意识,而将民本思想发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高考的主要科目。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即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整体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两个论断——“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为进路通向其对“幸福”的系统回答——幸福是什么、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何以可能。当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已被
通过文献资料方法对汉代和唐代体育养生学发展进行比较,以找出不同时期的养生学的发展程度的不同,旨在为今后的体育养生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