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商业调整(1949—1953)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之初,灾害频繁,战火连年,百业俱废,商品紧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社会混乱。如何应对这一百业待兴、经济困窘的局面.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至关重要。商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环节,是连接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的桥梁纽带,是社会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商业政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1949年,中共中央就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确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各项具体政策。周恩来领导的政务院结合当时的特殊经济境况,以及中国特有的国情,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商业调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大力发展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团结、利用、限制私营商业等措施,有力地稳定了当时的经济形势,促进了经济恢复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亲自领导和参与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亲自领导了商业的调整,对建国初期经济的快速复苏功不可没。他稳健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结合实情的科学决策是建国初期商业调整政策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三年经济恢复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今天,回过头重新审视建国初期在商业发展史,就会看到商业调整政策作用显著。当时在周恩来为首的政务院领导下,全国物价逐渐稳定,市场日渐兴旺,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当时,商业调整取得的成就为其他行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段历史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商业调整政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过激行为以及政策执行方式所带来的消极效应,如行政干预经济、以运动解决社会问题、思想和作法上的偏激冒进、经济机制的日益僵化等,是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们今天经济建设中应引以为戒的。 总之,建国初期的商业调整历程折射出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坎坷曲折,也折射出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回顾这段商业历程,剖析这段历史,对于我国今天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来说意味深远。
其他文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通过军事手段占据了已被德国租借规划建设17年的青岛,在注重获取工业商贸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日本鼓励本土居民大规模向青岛移民及投资以期培养
在我国推进数字信息技术改革和大力发展创新的环境下,孵化器建筑逐渐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中体现信息的力量和开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建筑。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创新创业空间的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作者吴相湘先生认为,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五胡乱华”的中原板荡时期,构成我国文化主体的汉族文化的南迁。第二
所谓民间慈善,是指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历史上民间慈善活动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