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致性检测的环境感知智能软件输入验证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类感知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在现实中对软件使用的智能化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始与环境交互,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借助于各类人工智能技术期望为用户提供多样的智能化服务。在此大背景下,环境感知智能软件应运而生,它主要特点有二:“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前者代表其能够在运行中不断感知环境的特点,而后者代表其能够借助于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内部智能决策的特点。然而,在此趋势下,软件的实际运行环境也逐渐变得开放、动态和难控。和单纯与软件逻辑输入(如控制台输入、文件输入等)相关的传统环境无关软件(例如:经典算法程序)相比,此类与开放环境存在交互的软件,或运行依赖于环境状态或可能被环境状态所影响,而开放环境本身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大大加大了此类软件能够可靠运行的困难程度。对于此软件来说,尽管其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智能决策,确实能够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面对复杂场景的决策与适应的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软件本身与环境交互面临的运行时可靠性问题,但实际难以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因此,软件本身所交互的环境的复杂性与开发者对于此开放环境认知的有限性固然存在。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提高环境感知智能软件在运行时的可靠性问题,输入验证(inputvalidation)技术作为在软件运行时对于实时接收的输入进行在线验证,并判断其可靠性并评估影响的主流技术,是当前常用于解决因输入问题导致软件产生异常或非预期的软件行为的手段之一。利用此技术对软件输入进行验证而获得的验证结果,可以帮助软件有效地动态鉴别异常输入从而指导其进行输入隔离或修复等,从而帮助软件更加可靠地运行。然而,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的输入验证,往往受制于开放环境下验证规约的缺失问题而难以直接实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从多条输入之间或单条输入前后之间抽取与输入相关的特定制约与关联的关系,将其建模为特定的一致性性质,并提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一致性性质进行高效检测来验证输入。至此,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的输入验证得以顺利实施。具体来说,本文将从输入验证的角度出发,仿照生物医学领域利用皮肤黏膜和内在免疫系统一体进行病菌防御的过程,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的运行时可靠性问题,提出由外部对于软件感知的环境数据的验证与对输入影响到软件内部决策后产生的决策行为的验证相结合的双重验证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中,一方面,我们评估软件感知的环境数据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验证,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数据质量隐患,希望从根源上避免该数据被软件接收而对软件后续行为造成非预期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偶尔进入软件的异常输入或通过外部验证但实际超出软件决策能力的输入,我们通过分析其进入软件后对软件内部决策产生的具体决策行为,评估其行为来对其进行有效验证,期望有效识别可能带来软件异常决策的输入,进一步避免软件的异常行为。两阶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的来说,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提出了基于一致性检测的内外双重输入验证解决方案。此方案仿照生物医学领域利用皮肤黏膜和免疫系统一体进行病菌防御的两阶段过程,提出将对处于软件外部的纯环境数据的输入验证,与处于软件内部的输入对应的决策行为的验证相结合,实现对此类软件的内外双重的输入验证。·提出了基于环境感知一致性的针对外部环境感知数据的输入验证技术GEAS。此技术从多条环境感知数据之间存在的感知一致性性质出发,提出基于可疑性条件(s-condition)和可对消条件(c-condition)的智能自适应的验证时机安排策略。同时,此技术的两大版本,全面适配于各项实际一致性规则检测技术,可以在保证验证结果的前提下,实现数十倍数百倍的验证效率的提升,实现高效的环境上下文的一致性验证,能够有效保障软件感知环境的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决策行为一致性的针对内部决策数据的输入验证技术DISSEC-TOR。此技术通过剖析输入在环境感知 智能软件的核心智能 决策模块中的不同阶段的决策行为,通过输入在决策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决策一致性性质出发,提出轻量级的针对决策行为的一致性性质。此技术能够在实现验证效果的同时达到毫秒级输入验证效率,并适配于当下各类复杂大型学习模型的智能决策场景,实现了对于环境感知软件的决策模块的高效输入验证,能够有效保障软件核心决策的可靠性。·搭建了集成内外双重输入验证框架的两份具体技术的演示应用场景,额外展示前述双重验证的解决方案对于特定真实场景中软件运行可靠性的保障作用。通过内嵌基于传感器设备和智能转向逻辑的小车行驶软件,本文基于DJI RoboMaster S1搭建了自动行驶的演示场景,并将GEAS和DISSECTOR作为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的外部和内部的具体输入验证技术。在特定真实场景中,我们额外展示了前述内外一体的双重输入验证解决方案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小车的行驶可靠性(任务成功率为原先的233.3%)。针对环境感知智能软件的运行时可靠性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一致性检测的内外双重输入验证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此类软件的运行时可靠性。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显,能源危机加剧,亟需开发可持续应用的绿色能源转换技术。在已开发的能源转换技术中,电解水技术可将由太阳能、地热能等转化而来的不可储存的电能,转化为便于储存的氢能,实现稳定的能源供给,因此极具应用潜力。在电解水过程中,相比于阴极上涉及两电子转移的析氢反应(HER),阳极上涉及四步电子转移的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过程缓慢,具有较高的过电位,成为严
CO2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但CO2作为一种无毒无害,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C1资源,经过化学法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降低大气中CO2含量以及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将CO2作为原料合成炔酸及其衍生物是CO2高效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以介孔氮化碳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和端炔的羧化反应合成炔酸化合物,确定催化剂的反应条件和
本文采用气固两相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离散颗粒模拟(DPM)方法对流化床内的气固两相非均匀流动进行了实验和模拟耦合研究。本文定量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气固流动的影响,验证了基于浓度梯度的颗粒团聚物识别方法,并通过PIV测量和DPM模拟耦合对颗粒团聚物的动态演化进行定量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主要对气固两相流动结构、测量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团聚物特性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
脂肪族聚酯因其良好的环境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调控结晶行为和晶体结构是改善脂肪族聚酯性能的重要手段。共聚作为最常见的结晶调控手段可以实现聚酯各方面性能的连续改变,同时也诱发了复杂而有趣的结晶行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二元无规共聚酯—聚(丁二酸癸二醇酯-ran-富马酸癸二醇酯)(PDSF)和三元无规共聚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ran-丁二酸丁二醇酯-ran-富马酸丁二醇酯)(PBSAF)的
在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中,发展有效的策略构建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自组装和解组装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物质从简单到复杂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人们借助这一过程,通过合理设计使探针与生物功能分子相互作用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调控探针在小分子形态和纳米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变,以此调控探针的成像信号,从而构建生物分子响应的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活
[db:内容简介]
类脑计算是本世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备受关注。在类脑计算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类是被称为第二代神经网络的深度神经网络,另一类是被誉为第三代神经网络的脉冲神经网络,两者兼收并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革命时代的到来。随着图像识别、语义分析、机器翻译等一系列以智能为核心的应用加速兴起,传统的商用硬件平台显得愈发力不从心。因此,各国研究人员纷纷开启了各种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仅次于黑洞的一类天体,它的吸积过程拥有丰富的观测信息,是天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脉冲周期(自转周期)是中子星区别于黑洞及其它天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绝大多数系统中,中子星的自转演化都跟磁场与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关。中子星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小质量X射线双星,大质量X射线双星和孤立中子星。经典的薄盘吸积理论一般适用于小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由于伴星通过洛希瓣渗溢传输物质,在中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因具有柔性、重量轻、制备方便、结构和带隙可调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s)、光电探测、太阳能电池和激光等领域。近几年,这类材料在光电和铁电方面的研究倍受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设计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且研究光学和电学等性能。其中铁电性是这类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且推动有机-无机杂化铁电材料领域迅速发展。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寻找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研究者的众多关注。在多种制氢技术中,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开发一种高效的光电催化材料是光电催化分解水技术应用的关键。钒酸铋(BiVO4)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光阳极材料,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及适宜的导价带位置。但空穴扩散长度短、电荷分离效率低和水氧化动力学性能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