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光电性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因具有柔性、重量轻、制备方便、结构和带隙可调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s)、光电探测、太阳能电池和激光等领域。近几年,这类材料在光电和铁电方面的研究倍受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设计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且研究光学和电学等性能。其中铁电性是这类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且推动有机-无机杂化铁电材料领域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无机铁电材料因为其有更好的稳定性,被用于光催化领域。所以,本文最后一个工作是通过构造含有铁电体的复合材料,引入内建极化场调控的能带势,增强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从而提高光催化剂活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获得发光二极管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锰基卤素杂化材料是一类引人注目的发光功能材料。目前,对锰基金属卤化物的研究还很稀少,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低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 QYs)的问题。本文首次用一锅法制备了单晶MEA(Mn Br4-xClx)2(MEA=((CH3)4N)((C2H5)4N)2.NH4,x=0,2,3),在紫外光照下,样品具有明亮的绿色发光,室温量子产率高达99±1%。晶体发光机制源于Mn2+d~5轨道中电子~4T1-~6A1跃迁。此外,热稳定性和异常光致发光(PL)行为是通过改变卤素Cl/Br比进行调节。特别是MEA(Mn Br4-xClx)2的熔点超高,高达~600 K,是我们知道的锰基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中熔点最高的。我们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三种晶体的优异性能,而且突出了这些化合物在光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潜力。2、近年来,由于无铅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在光电子和光伏方面的巨大潜力而被广泛应用。本章介绍了手性锌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R)-C5H14N2][Zn(H2O)6].(SO4)2(R-Zn,P21)和[(S)-C5H14N2]2[Zn(H2O)6].(SO4)3(S-Zn,P21212)。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R-Zn是一个铁电体,极化值较大。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了铁电性是由有机阳离子的旋转引起的。与此同时,在紫外光下,材料具有极快光响应,这一优越的光探测行为是由极性电荷形成的内建电场驱动的。R/S-Zn均有白光发射行为,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 QYs)高达10.7%和13.9%。有趣的是,晶体在加热后,会出现增强发光现象。这一热增强发光非常适合于LEDs的应用。总之,这些超分子水平的手性自组装材料,将极大地扩展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3、在复合催化剂中,通过界面提取或注入电荷,是诱导太阳能转换应用中载流子转移的一种有效策略。除了通过界面电荷的调控来进行光催化,还可以采用本征自发极化形成的内建电场,来驱动光生载流子在块体内和表面的分离和转移。本章首次报道通过两步热合成法,将钙钛矿铁电体Bi Fe0.9Mn0.1O3与正交相α-Mo O3复合制备的一系列纳米材料BFMO-x M(x=0,5%,10%,15%)。当x=10%时,相比纯BFMO和M,复合材料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光响应和光降解四环素能力。光催化性能的改善归因于界面Z-型电荷转移和BFMO极化场驱动电子空穴对分离的协同作用。通过考虑结合极化电荷和界面电荷驱动载流子转移,为多组分催化剂提供了一种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度依赖传统化石燃料造成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阻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和水分解技术已被公认为是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能源转换或存储的设备。然而,涉及到这些技术的几个电化学反应(HER、OER、ORR),因为其缓慢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较高的反应壁垒严重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故而开发高效稳定的电催化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采用
光源与人类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光源的一次次发展与变革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新型量子光源的诞生为人类研究光源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极有可能促进下一次工业革命。新型量子光源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的核心,也是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中最重要的资源。人类对于量子纠缠的物理本质一直非常好奇并且试图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但是毫无疑问,量子纠缠对于量子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显,能源危机加剧,亟需开发可持续应用的绿色能源转换技术。在已开发的能源转换技术中,电解水技术可将由太阳能、地热能等转化而来的不可储存的电能,转化为便于储存的氢能,实现稳定的能源供给,因此极具应用潜力。在电解水过程中,相比于阴极上涉及两电子转移的析氢反应(HER),阳极上涉及四步电子转移的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过程缓慢,具有较高的过电位,成为严
CO2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但CO2作为一种无毒无害,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C1资源,经过化学法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降低大气中CO2含量以及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将CO2作为原料合成炔酸及其衍生物是CO2高效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以介孔氮化碳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和端炔的羧化反应合成炔酸化合物,确定催化剂的反应条件和
本文采用气固两相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离散颗粒模拟(DPM)方法对流化床内的气固两相非均匀流动进行了实验和模拟耦合研究。本文定量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气固流动的影响,验证了基于浓度梯度的颗粒团聚物识别方法,并通过PIV测量和DPM模拟耦合对颗粒团聚物的动态演化进行定量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主要对气固两相流动结构、测量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团聚物特性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
脂肪族聚酯因其良好的环境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调控结晶行为和晶体结构是改善脂肪族聚酯性能的重要手段。共聚作为最常见的结晶调控手段可以实现聚酯各方面性能的连续改变,同时也诱发了复杂而有趣的结晶行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二元无规共聚酯—聚(丁二酸癸二醇酯-ran-富马酸癸二醇酯)(PDSF)和三元无规共聚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ran-丁二酸丁二醇酯-ran-富马酸丁二醇酯)(PBSAF)的
在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中,发展有效的策略构建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自组装和解组装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物质从简单到复杂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人们借助这一过程,通过合理设计使探针与生物功能分子相互作用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调控探针在小分子形态和纳米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变,以此调控探针的成像信号,从而构建生物分子响应的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活
[db:内容简介]
类脑计算是本世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备受关注。在类脑计算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类是被称为第二代神经网络的深度神经网络,另一类是被誉为第三代神经网络的脉冲神经网络,两者兼收并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革命时代的到来。随着图像识别、语义分析、机器翻译等一系列以智能为核心的应用加速兴起,传统的商用硬件平台显得愈发力不从心。因此,各国研究人员纷纷开启了各种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仅次于黑洞的一类天体,它的吸积过程拥有丰富的观测信息,是天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脉冲周期(自转周期)是中子星区别于黑洞及其它天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绝大多数系统中,中子星的自转演化都跟磁场与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关。中子星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小质量X射线双星,大质量X射线双星和孤立中子星。经典的薄盘吸积理论一般适用于小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由于伴星通过洛希瓣渗溢传输物质,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