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对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究。Kumaravadivelu是圣荷西州立大学一名应用语言学教授。他于1994年在一篇论文——《后方法条件:萌芽中的二语/外语教学策略》中首先使用了“后方法(postmethod)”这一概念。针对人们追求最佳教学法的一种回应,后方法教学试图把人们从方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Kumaravadivelu在他后来的很多论文和著作中对他提出的后方法教学体系进行了阐释。Kumaravadivlu的后方法教学由一个三维的体系构成,包括三个教学参数,即具体性,实践性和可能性。他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作用大于单个的参数。为了实施这样一个过程,Kumaravadivlu通过对后方法的实践者——学习者,教师和教师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路线图。接着,Kumaravadivlu给我们提供了十个宏观策略作为在班级教学中的指导原则,并通过微观策略来具体实施。论文总共包含五章。第一章作为本研究的序言,主要介绍了相关学术背景信息,具体来说,包括研究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它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后方法的定义,后方法的由来和后方法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对Kumaravadivlu所提出的后方法的核心内容作了简述。后方法的核心内容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后方法教学的三个参数,后方法教学的三个指标以及Kumaravadivlu的宏观策略框架。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试着分析了方法教学和后方法教学之间的关系。论文的第三章给出了研究综述。本章也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国外的后方法研究,国内后方法研究和后方法研究的趋势。在对国外和国内的后方法研究分析时,先总括了研究现状,接着对国内外后方法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作了评述。基于论文的研究,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后方法给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本篇论文的结论,对整篇论文研究成果作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