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庸常人生的无限生机——谈池莉小说的人生价值取向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的池莉,自亮相文坛之初,就以独特的个性写作的姿态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并持续走红,形成了独特的“池莉现象”。分析池莉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对揭示新时期作家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和选择、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与思考、对人性的诠释深度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池莉小说创作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带来深刻的社会存在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空前革命。文学艺术呈现一派繁荣的多元化的趋向。传统的中心价值体系走向解体,表现在一批作家纷纷以个性化的立场和风格开拓出文学表现的新领域。池莉作为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以不带主观倾向的写作姿态,在对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中显示出作家的价值倾向。 本文从生存价值取向和情感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来展示池莉小说的人生价值取向。池莉创作的心理基础、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使她以平民的立场进行写作。她选择凡庸,歌颂小人物的庸常人生的无限生机。表现在她写小市民生活,打破神圣与权威的光环,以一种低姿态的零度情感的视角,展示了生存至上的生存价值取向。她鄙视激情的短暂和虚伪,寻求永远的温暖,表现在她的小说正视欲望,消解爱情和激情,张扬务实精神和责任感,展示了理智至上的情感价值取向。 这也表现在写作风格上。她力求走向通俗化,使用大众化的语言,按照生活流程的时间顺序来展示生活的本真状态。她以平视的叙述视角,零度情感地写她眼中的本色人生。以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人生的意义,回答生命的质询。 笔者认为:在一个传统的理想和信仰被消解的时代,池莉以冷峻的姿态,解构传统价值观念,代之以务实的、平民本位的价值观,以平民视角关注一向被搁置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庸常人生,展示蕴含在凡俗人生中的无限生机,显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与角度,形成了“五四”以来小说创作表现领域的一种新的突破。“池莉现象”应引起读者、文学创作者乃至文学界理论界的思考。
其他文献
刚过完50岁生日的老刘,正跟同事们分享生日宴的热闹,结果突然就不会说话不会动了,同事们急忙打120把老刘送到医院,结果检查为脑梗。同事回忆说,多年前老刘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他就没当回事。医生表示,那就是脑梗的预警!  脑卒中已成中国第一大死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范斌介绍说,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资料显示,平均每15秒就有一人新发脑梗,平均每20秒就有
期刊
25岁的王小姐时常感觉心律不齐,特别是下午会觉得胸闷,不自觉地想深呼吸。睡觉时,有时心脏会猛抽一下。于是,她总觉得自己心脏有问题,结合自身症状在网上查阅资料后,怀疑自己有冠心病,甚至已经出现了轻度心肌梗塞。  心电图、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王小姐的心脏并没有任何问题。但王小姐不愿相信,她不断地说自己的母亲有冠心病,自己肯定遗传上了。为使王小姐安心,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五病区主
期刊
明清易代,投影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不仅是身份的变迁,更是心灵的蜕变。他们生活于“新朝”,而心念旧朝,彰显人格的同时,呈现出情感的失衡。张岱以另一种人格挺立诠释和亲证了遗民的精
小毛的父母都是近视眼,所以父母一直担心已经3岁的小毛是否会近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查出的结果是3岁的小毛的眼睛現在既不近视也不远视。  小毛现在虽然不近视,但是存在着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正常的话应该存在一定的生理性远视,大概在200度以内。随着孩子眼睛的发育,逐渐会从生理性远视过渡为正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视眼。3岁的小毛本身就有一部分家长近视的遗传因素,否则3岁的孩子验光的
期刊
本文以《礼拜六》、《红杂志》、《紫罗兰》为中心,对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阐释一、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转型和二十年代文人
近视是我国青少年高发疾病之一,在小学中戴眼镜的孩子比比皆是,在大学课堂几乎找不到几个没戴眼镜的学生——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的近视如此高发?另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视力下降,是否意味着将来一辈子都要戴眼镜呢?  青少年近视的发生除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外,大部分是由用眼过度造成。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户外活动很多,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远眺,眼睛因此也得以放松和休息。而如今孩子的娱乐空间多
期刊
陆游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在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上,在诗歌中蕴含了深沉的爱国思想。饮食诗是陆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游现存9000余首诗中,饮食诗有30
明末,满族入侵带来的民族矛盾迅速压倒明朝内部的阶级矛盾,成为一切社会矛盾之首。葛芝作为明遗民中的一员,其生命基调在此背景之下天然地呈现出既悲且壮的色彩。在强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