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叶癫痫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以及海马胶质细胞激活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科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治疗手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颞叶癫痫,特别是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早期手术干预的效果要优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术后都能获得明显缓解或完全无发作。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在海马区常常出现神经元退变、胶质细胞增生甚至纤维化,甚至有些患者颞叶皮层也伴有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增生是许多难治性癫痫术后病理的重要标识。增生的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作用于兴奋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而诱发癫痫发作。本文拟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术前评估水平,本文探讨脑磁图不同频段脑磁信号定位致痫灶新技术的精确性及其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为明确胶质细胞增生的致痫机制,本文通过体外和体内的癫痫模型来研究癫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激活及致痫机制。第一部分不同病理类型颞叶癫痫临床资料及手术预后影响因素目的:颞叶癫痫是难治性癫痫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往往需要外科治疗,但影响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因素还不明确。本文拟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预后并探讨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回顾了200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前颞叶及部分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将患者分为五组:胶质细胞增生组(43例)、海马硬化组(16例)、占位性病变组(13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组(11例)和双重病理组(9例)。采用Engel分级评估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在92例颞叶癫痫患者中,术后发作控制良好的患者组72例(78.3%),控制不良患者20例(21.7%),两组间仅在术前评估中是否行颅内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有显著差异,未进行i-VEEG监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5.5%,而进行i-VEEG监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6.7%(=4.369,P=0.037);而两组在手术年龄、性别构成、癫痫病程、癫痫发作起始年龄、术前抗癫痫药物种类、术前发作频率、核磁共振(MRI)阳性率、手术侧别等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所有预后良好或预后不良颞叶癫痫患者的Engel评分与连续变量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五组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患者的发病年龄(P=0.031)、i-VEEG监测率(P=0.037)、MRI阳性率(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双重病理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最高,为100%;占位性病变患者为92.3%,海马硬化患者为87.5%,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组为81.8%以及69.8%的胶质细胞增生患者预后良好,但五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较早,占位性病变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较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有既往病史。虽然i-VEEG有助于改善癫痫灶定位不准确患者的手术结果,但与MRI阳性患者相比,其效果仍然较差。第二部分脑磁图多频分析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目的脑磁图(MEG)常规棘波定位致痫灶由于受到棘波发放率及起源位置的限制而使其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有较大的争议,本文拟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间期MEG多频段脑磁信号定位致痫灶新技术的精确性以及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275通道MEG对41例发作间期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研究。MEG数据分析在4-140 Hz的多频范围内,包括以下频段:theta(4-8 Hz)、alpha(8-13Hz)、beta(13-30 Hz)、gamma(30-90 Hz)和HFOs(90-140 Hz)。累积频谱被用来描述频率特点,累积源成像用来分析定位可能的致痫灶。通过对比MRI定位、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定位与切除范围的关系,分析MEG多频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EG的theta(4-8 Hz)频段、alpha(8-13 Hz)频段以及beta(13-30 Hz)频段定位致痫灶与手术切除部位更为一致,五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3,P<0.0001)。MEG(4-8Hz)定位与切除范围一致组77.3%(17/22)的患者预后良好,MRI和VEEG分别预后良好率为95.8%(23/24),80.0%(28/35)。而相应的术后无发作率为59.1%、62.5%和51.4%。MEG(4-8Hz频段)、MRI、VEEG预后良好概率及术后无发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即使没有VEEG监测,大多数患者的MEG(4-8Hz频段)定位结果与切除部位一致,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可能预示着更好的术后结果。然而,VEEG监测仍然是脑磁图和MRI结果不一致的患者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MEG可为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第三部分Lnc RNA CASC2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对星形细胞活化、腺苷代谢的影响目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 RNAs)在神经系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且lnc RNAs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长链非编码RNAs肿瘤易感性候选基因2(lnc RNA CASC2)在癫痫中的表达谱和潜在功能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lnc RNA CASC2的表达对癫痫大鼠及癫痫细胞模型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对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PTZ)诱发的癫痫大鼠海马进行检测。为了进一步研究lnc RNA CASC2与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的相关性,我们检测了lnc RNA CASC2对PTEN表达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lnc RNA CASC2和PTEN在PTZ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中表达呈正相关。lnc RNA CASC2的过表达延长了癫痫的发作潜伏期,降低了癫痫发作的频率,抑制了癫痫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腺苷的释放,而lnc RNA CASC2的下调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同时,lnc RNA CASC2降低了p38、平衡型核苷转运蛋白1(ENT1)和腺苷激酶(ADK)的腺苷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在PTZ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PTEN是lnc RNA CASC2的直接靶点。此外,PTEN的下调减弱了lnc RNA CASC2过表达对癫痫发作的保护作用。结论:研究首次证实了lnc RNA CASC2与m RNA PTEN共失调在癫痫大鼠海马内表达下调。特别是lnc RNA CASC2通过调节PTEN的表达来抑制PTZ诱导的癫痫,从而抑制癫痫发生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腺苷代谢。这项研究为癫痫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高致残性严重精神疾病,大多数BD患者首次发病往往是抑郁发作,临床上识别困难,导致诊断延误、治疗不当,使患者面临更差的预后和更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通过对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仅有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MDE),诊断符合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患者进行
第一部分:Ang(1-7)通过调节NMDAR-nNOS-NO通路和5-HT代谢改善应激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对慢性限制应激大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Ang(1-7)被注射到慢性限制应激大鼠的双侧腹侧海马中,或与Fyn激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
【目的】大脑在本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它通过脑区的分化和不同脑区之间整合完成认知、学习、情感和记忆等各种脑功能,这是大脑在群体上的共性/规则性。由于不同个体的大脑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如何优化大脑模板的选择以及在不同个体大脑间建立精确的结构和功能对应关系,是分析和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脑网络的基础。本文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弥
目的:焦虑性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亚型,抑郁症状重,抗抑郁疗效差,临床缓解率低。本研究旨在应用静息态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焦虑性抑郁症DMN(Default Mode Network,默认网络)核心节点局部脑区活动特征,并探讨这些异常影像学指标是否可作为鉴别焦虑/非焦虑性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标记物。方法:招
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高位,且由于缺乏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胃癌病人确诊时多数处于晚期阶段,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差,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题。胃癌的发生机制复杂,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均参与其中。目前针对胃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已展开了部分研究,但关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未被完全阐明。进一步明确胃癌发
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形成障碍而引起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发病率约1%且占出生缺陷的28%左右,是造成婴幼儿死因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据卫生部2012年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围产期第一位顺位高发畸形,中国每年有18~22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患儿。法洛四联症(Te
儿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非常罕见的临床疾病,新近研究发现儿童CP发病率为每年0.5/10万人,其病理生理特征与与成人CP基本相同,为胰腺组织慢性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胰腺实质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引起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CP患儿数量少,但疾病会造成儿童反复腹痛、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智力发展,使患儿终身受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患儿
背景随着近些年对脊柱矢状位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普遍发现脊柱及骨盆形态参数以及序列对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脊柱相关疾病患者在矢状位上脊柱和骨盆相关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腰椎滑脱患者的腰椎椎体前移导致脊柱矢状位参数及序列异常,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再平衡的典型,为研究骨盆序列及参数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目前随着摄片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摄片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关于
第一部分LPS-mi R-132/212-SIRT1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表达变化目的探讨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mi R-132/212、sirtuin1(SIRT1)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HAE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4例先天性巨结肠
第一章 青少年Chiari畸形后颅窝减压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目的:研究青少年Ⅰ型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脊髓空洞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术后远期颈椎矢状面形态,并探讨其与脊髓空洞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2例接受标准P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