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比较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近些年对脊柱矢状位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普遍发现脊柱及骨盆形态参数以及序列对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脊柱相关疾病患者在矢状位上脊柱和骨盆相关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腰椎滑脱患者的腰椎椎体前移导致脊柱矢状位参数及序列异常,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再平衡的典型,为研究骨盆序列及参数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目前随着摄片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摄片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关于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序列参数和骨盆参数的排列关系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腰椎滑脱不只是单纯的峡部裂及腰椎椎体的前移,而是整个脊柱在矢状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参数的改变。关于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失衡与滑脱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对成人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报道很多,而对青少年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报道相对不足,特别是青少年发育性腰椎滑脱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比较尚未见报道。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本实验选取我院青少年发育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在全脊柱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定脊柱矢状位形态和骨盆形态及矢状位序列的相关参数,对相关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目的: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青少年L5S1滑脱病例的图像数据,比较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特征。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青少年L5S1滑脱病例的图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名男性,女性16例,年龄10~18(13.4±2.0)岁;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9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5例。在脊柱的直立侧位片测量与滑移相关联的形态指标(脊柱的滑移距离,滑移率,滑移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数(脊柱矢状偏移,胸椎后凸,腰椎前凸,L5入射角,骨盆入射的角度,骨盆倾斜角,骶骨的倾斜角度,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腰椎滑脱角无显著的差异。发育不良组矢状面偏移、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37.0±48.4)mm,(57.0±14.8)°,(42.3±15.4)°,(56.1±21.2)mm)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滑脱组((-11.0±22.2)mm,(31.7±19.3)°,(15.5±10.2)°,(31.4±19.1)mm)(P<0.05)。而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25.9±20.2)°,(75.4±16.4)°,(75.4±9.7)°)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滑脱组((44.1±12.6)°,(103.9±21.7)°,(92.7±9.9)°)(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峡部裂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的症状为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具有滑脱症状持续加重的发展趋势,应该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尽早对这样的患者进行正规的临床治疗。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死亡率却位居榜首,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不良。若能早期发现并确诊卵巢癌,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和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PNMA5是已被确认的肿瘤神经元抗原,其产生的相关神经副肿瘤综合症可能是一些隐匿性肿瘤的早期表现。研究认为,PNMA5在维持肝癌细胞恶性表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常见患病人群为儿童、青少年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转移,5年无病生存率低,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理念在骨肉瘤治疗中的革新,骨肉瘤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从不足20%改善到65%-70%,然而近三十年过去了,骨肉瘤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尤其是转移或者复发的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左右,主要包括肺腺癌(25-30%)、鳞癌(25-30%)和大细胞癌(10-15%)。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治疗的新热点,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被推荐为NSCLC的一、二线治疗。然而,T790M和K-Ras突变会导致EGFR-
目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高致残性严重精神疾病,大多数BD患者首次发病往往是抑郁发作,临床上识别困难,导致诊断延误、治疗不当,使患者面临更差的预后和更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通过对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仅有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MDE),诊断符合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患者进行
第一部分:Ang(1-7)通过调节NMDAR-nNOS-NO通路和5-HT代谢改善应激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对慢性限制应激大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Ang(1-7)被注射到慢性限制应激大鼠的双侧腹侧海马中,或与Fyn激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
【目的】大脑在本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它通过脑区的分化和不同脑区之间整合完成认知、学习、情感和记忆等各种脑功能,这是大脑在群体上的共性/规则性。由于不同个体的大脑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如何优化大脑模板的选择以及在不同个体大脑间建立精确的结构和功能对应关系,是分析和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脑网络的基础。本文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弥
目的:焦虑性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亚型,抑郁症状重,抗抑郁疗效差,临床缓解率低。本研究旨在应用静息态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焦虑性抑郁症DMN(Default Mode Network,默认网络)核心节点局部脑区活动特征,并探讨这些异常影像学指标是否可作为鉴别焦虑/非焦虑性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标记物。方法:招
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高位,且由于缺乏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胃癌病人确诊时多数处于晚期阶段,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差,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题。胃癌的发生机制复杂,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均参与其中。目前针对胃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已展开了部分研究,但关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未被完全阐明。进一步明确胃癌发
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形成障碍而引起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发病率约1%且占出生缺陷的28%左右,是造成婴幼儿死因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据卫生部2012年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围产期第一位顺位高发畸形,中国每年有18~22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患儿。法洛四联症(Te
儿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非常罕见的临床疾病,新近研究发现儿童CP发病率为每年0.5/10万人,其病理生理特征与与成人CP基本相同,为胰腺组织慢性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胰腺实质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引起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CP患儿数量少,但疾病会造成儿童反复腹痛、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智力发展,使患儿终身受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