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本土电影及其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以人文影片的人文关怀为主线的,从文革前17年的关爱英雄模范到80年代对民族和民族特色的关注,再到90年代后的符号化关怀对象,新疆本土电影以其作为电影艺术所具备的影视艺术教育功能和效应,不断形成并完善了其人文主义教育特色。新疆本土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美育,尽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电影艺术欣赏这个审美活动之上,但是新疆本土电影不同类别的故事内容作为其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新疆本土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包含了美育在内的一种电影艺术所特有的“电影艺术教育”,也是早期文艺工作者们重视电影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所在。早在新疆本土电影诞生之前,电影的艺术教育功能和效应就被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赋予了“教化”民众的重要使命,并随着西方“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等文艺理论观在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的中探讨,新疆本土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逐渐呈现出“传播人文精神,弘扬人道主义”、“陶冶思想情操,开拓伦理思维”、“反思世间百态,促进人格完善”的现实功能表现,单片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越来越健全,人格完善的人文主义教育终极目的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同时,新疆本土电影总体所构建的人文主义教育体系也更加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影片的本文研究,新疆本土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是在其区域题材背景、内涵丰富的故事文本,以及具有语言传播功效的形式系统下实施情境教学,以其“真、善、美”的教学内容和以情感为把握为主的教育方法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现实功能表现。第二是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先于“主旋律电影”的主旋律精神坚守社会教育的重任,并在以《生死罗布泊》为代表的影片中,摸索出了新世纪下的主旋律美学与人文主义教育方式。因此,新疆本土电影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核心的电影艺术教育,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手段。它的精神值得在当前中国电影艺术界推广,它的人文主义教育方式更值得中国电影界反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