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铁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完整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精度高表面完整性的纯铁曲面薄壁构件是精密物理实验中的重要零件,但纯铁材料属于黑色金属一类,传统的磨削、研磨和抛光等工艺存在加工效率低,表面污染,工艺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需求,超精密加工难度较大。金刚石刀具车削,虽有效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但金刚石刀具加工黑色金属刀具磨损严重,难以满足工程应用。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对金刚石刀具磨损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延长了刀具寿命,具有工程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对金刚石刀具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开展研究,重点关注了切削变形区特征、表面形貌及表面层组织及力学性能。基于椭圆振动切削理论,结合刀具切削轨迹、刀具几何、工艺参数及超声振动特性,建立了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几何残高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b模拟了表面三维形貌,分析了超声振动频率、幅值、切削速度、进给量及刀尖圆弧半径对工件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考虑刀具刃圆磨损以及刀纹偏移对表面残高影响,给出几何残高数学算法,并通过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椭圆振动切削最小表面粗糙度Sa低于10 nm,随着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增加,表面粗糙度变大,因此,实际加工时应权衡表面要求和加工效率合理匹配工艺参数;金刚石刀具切削3 km时后刀面磨损在切削方向对已加工表面产生挤压摩擦,使得表面形貌呈现出不均匀性。基于纯铁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和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特点,在Abaqus中建立纯铁超声椭圆振动切削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超声椭圆切削过程下切削变形区切削力、切削温度及切屑等变化规律,并开展相关实验验证。在第一变形区,工件应力状态随刀屑周期性接触而呈周期性变化,切屑塑性变形程度更小,切屑厚度更薄,切削区温度大幅度降低;在第二变形区,刀屑摩擦力反转,促进了切屑流出;在第三变形区,加工应力水平更低,应力影响区域小。实验研究表明:金刚石刀具超声椭圆振动切屑更薄,切屑底面更光滑,边缘断裂呈“细丝状”,切屑底面呈现细微褶皱;平均切削力低于0.1 N,切深、进给量以及切削速度变大均会增大切向力和背向力,其中切深影响最为显著。基于亚表面表征相关实验技术,对纯铁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层组织和力学性能开展实验研究,研究了切削表层加工硬化、加工残余应力和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实验研究表明:纯铁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加工硬化明显,硬化层厚度低于普通精密车削;普通车削表面为残余拉应力状态,而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层加工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层组织存在塑性变形层,晶粒沿切削方向取向明显,但塑性变形层厚度较薄,约2~3μm,而普通精密车削塑性变形层厚度约20μm。
其他文献
红外探测技术在军事、农业、工业、交通、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作为红外探测技术的核心器件,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技术是各国争先发展的热点和核心。扩大红外探测器成像面阵规模、缩小像元尺寸是红外探测器发展的主流方向。对红外探测器的验证测试是检验红外探测器性能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红外探测器后端工艺改进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多通道大面阵红外探测器在天文观测、光度测量、对地观测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
长周期结构因其特殊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由于其堆垛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其独特的组织结构,人们在对长周期结构物质在进行EBSD分析时,发现电子束入
在日常表达中,我们使用隐喻表达抽象的认知体验或者传达审美感受。同时,我们的认知思维机制和概念系统是建立在隐喻之上。因此,隐喻机制的计算实现是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隐喻计算旨在发掘和表征语言中普适存在的隐喻机制,一般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语料中的隐喻表达,与非隐喻表达进行区分;二是描述隐喻的表述意义,实现隐喻意义的有效理解。本文基于隐喻的认知与语言学特性,运用相关计算模型,解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收集到数据的维数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生物统计以及基因研究的领域,数据的维度通常都是远高于样本数量(n>>p),又称之为超高维数据。目前统计学中的多数方法以及很多机器学习中的算法只能适用于低维数据,而高维以及超高维领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在超高维的研究范畴中,通常会先将数据的维度降低到可以处理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演化出多种独特的结构。卷积神经网络(CNN)由于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CNN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其网络模型也越来越庞大,训练耗时,对硬件要求苛刻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CNN的发展。因此,对CNN模型压缩的需求应声而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步修剪策略的CNN模型压缩方法。与前人通过对权重修剪以减少C
人群踩踏事件是现代生活中非常危险的事故之一,给人类的生存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有效的抑制踩踏事故的发生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来说是必不可少。目前,通过将人群密度估计(或者人群计数)技术与人群行为分析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分析场景中的异常事件,对危险做出预警,这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踩踏事件的措施之一。但人群计数任务本身容易受到图像中的透视、拥挤、遮挡、密度等因素的干扰,造成图像中的人头在尺度、外貌上出现比较
探测粒子发射源的时空信息是高能核—核碰撞实验的重要研究内容,而π干涉学分析是人们获取高能碰撞系统时空结构的有效方法。多相输运模型(AMPT模型)是模拟相对论重离子对撞
人体行为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低成本的深度传感器的出现,如微软的Kinect,可以有效避免光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还可以获取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和骨架信息,为人体行为识别研究提供了好的数据来源。因此,在人体行为识别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逐渐倾向使用三维骨架信息。词袋模型作为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用于基于骨架关节点的人体动作识别。目前,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根据目前的研究
1965年前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独立后至南北战争时期初等教育的起步和南北战争后至1965年初等教育的发展。1965年至1995年,美国社会迅速发展,美国政府在之前初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初等教育全面创新发展工作。1965年,联邦政府对初等教育进行首次大规模干预,通过制定法律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颁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其后,经过政府不断制定教育政策,使初等教育政策逐渐符合
提高人文社科本科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是重视和加强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科研,了解其开展现状与效果,可为进一步改进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科研提供参考。对836位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本科生的科研参与意愿较强烈;科研参与率(包括正在参与)较高;参与率最高的科研类型是社会调研,最低的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很大一部分本科生最主要的参与动机源于内在的功利性追求,而非源于对科研的兴趣与热爱。不同背景的本科生科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