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g-脂肪酸聚合物结构对其固—固相变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s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化学接枝的方法将具有固-液相变性能的脂肪酸碳链接枝到壳聚糖大分子链上,得到了一种具有固-固相变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首先以硬脂酸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反应物摩尔质量比、反应时间、相变促进剂纳米Ti02等因素对接枝产物相变性能的影响情况,并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制备了壳聚糖-g-硬脂酸、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癸酸三种固-固相变材料,并对接枝产物进行红外谱图(FTIR)、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偏光热台显微镜(POM)和热重(TG)分析,研究了壳聚糖-g-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和相变性能,并研究脂肪酸碳链长度对接枝产物相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物质量比为1:25,反应时间为3.5h,加入纳米Ti02的反应体系中能够得到较高接枝增重率的壳聚糖-g-硬脂酸接枝产物,增重率为246.3%;壳聚糖预处理前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预处理后的壳聚糖表面呈多孔的网状结构,有利于脂肪酸分子链进入孔洞中与壳聚糖充分接触反应,形成表面光滑、结构致密的产物;壳聚糖-g-硬脂酸、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癸酸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在红外谱图中出现了属于酰胺键1545.2cm-1的新的吸收峰,说明接枝产物是通过壳聚糖上的-NH2和脂肪酸链上的-COOH结合形成的酰胺键结合;壳聚糖-g-硬脂酸和壳聚糖-g-肉豆蔻酸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熔融温度和相变热焓值,分别为61.11℃,56.82℃和70.49J/g,70.09J/g,而壳聚糖-g-癸酸的峰值温度为29.56℃,热焓值较低为4.51 J/g;接枝产物的相变温度比对应接枝侧链脂肪酸的相变温度低,其相变热焓值也远低于脂肪酸的相变焓值;对于同一接枝产物,其相变热焓值随壳聚糖-g-脂肪酸产物增重率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不同侧链的接枝产物,其相变温度随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壳聚糖-g-脂肪酸接枝产物与接枝原料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结晶结构,相变促进剂纳米Ti02能够提高接枝产物的相变热焓值;实验制备得到的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硬脂酸接枝产物,在发生相变过程中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表现出典型的固-固相变材料的特性;壳聚糖-g-硬脂酸和壳聚糖-g-肉豆蔻酸的热稳定性比原料壳聚糖和脂肪酸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其在相变温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热失重现象。
其他文献
当前实现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将铁磁材料中的自旋极化电子高有效地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一般来说大多数的铁磁材料性能主要依赖于两个自旋频道的自旋载流子数目的
本论文主要对结冷胶产生菌的培养及产胶特性、复合诱变选育及诱变后所得新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最终获得了黄色色素缺陷型抗药性的突变菌株,从而使结冷胶的产率得到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日益增长,人工处理这些海量信息已不可能。因此提出了显著性检测的概念,使计算机能像人眼一样从大量图像或视频中迅速捕获最
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HPCMC)都是含羧基的纤维素衍生物,除了对环境友好外,还具有水溶性好,稳定性高的聚电解质特点。稀土金属属于宝贵的战略资源,具有很广泛的
毒害气体泄漏源定位与追踪研究一直是关系社会安全、国计民生等的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推进,毒害气体烟羽模型难以与实际环境相匹配、路径追踪算法效率
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剧烈变化,行业竞争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着重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以适应前所未有的市场变化。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结构是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属,起源于热带美洲的灌木状多年生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9世纪20年代引进中国,木薯是抗逆性很强的一类植物,具有耐
立体选择性酰胺酶已成为制备手性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的工具酶。酰胺酶具有立体选择性专一、底物范围广等特点,在制备手性药物,特别是光学纯氨基酸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L-色
反应扩散方程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两类反应扩散系统解的稳定性,一类是考虑了在具有避难所和食饵选择的情况下建立
钢管约束混凝土拱架在施工时,由于存在自重较大、施工搬运困难等缺点,使其在某些条件比较差的巷道环境中难以展开应用。为此,本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CFRP约束混凝土拱架,并开展了 CFRP约束混凝土试件的轴压、偏压和纯弯试验,将试验数据规律与钢管约束混凝土和模袋碳纤维约束混凝土进行对比;以室内试验所测得的数据为参数,开展了数值模拟试验,得出多因素影响下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依据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所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