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生存到谋利益:农民的行为逻辑转变——福建省将乐县、武平县土地流转的个案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at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逻辑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态度也从明令禁止变为积极推动,与此同时农民土地流转的行为逻辑也随着发生了转变。对此进行研究,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以往学者对农民行为逻辑研究的不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行为逻辑变化;二是为社会转型期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意见,同时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不景气、农民收入微薄的背景下,部分农民背井离乡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了不使土地抛荒,农民有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的需求;部分农民则留在农村,希望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来维持生计,他们有租入土地的需求。影响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市场观念的加深,农民土地流转的动机逐渐从保障生存变成获取收益,但农民观念中更深层次的血缘、地缘因素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  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福建省将乐县、武平县为个案。根据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以理性选择理论和经典小农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动机与方式的选择,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行为逻辑的演变。  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背景、文献回顾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主要是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三章简要介绍和对比了将乐县与武平县的土地流转概况。第四章阐述了不同时期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分析农民行为逻辑在不同时期的转变。第五章是结论和启示部分,对全文研究主题进行概括,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其他文献
住房,是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资料,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但是由于土地的不可扩张性和住房生产时间较长,导致住房成本较高。居住权是人类的基本人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都要特别重视口语教学这方面内容。不言而喻,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的听
期刊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苯噻草胺和吡嘧磺隆混合制剂作定量分析,变异系数分别为0.99%和1.08%;标准偏差分别为0.2420和0.0114;回收率分别为99.21%~100.21%和99.52%~100.16%。 The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中的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从城市贫困家庭经济预算行为和策略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探索性的社会学研究。 
学位
民族地区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大情景下进行的,这决定了他们可以选择很多种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经过六年的实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固定的参与
本文根据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把我国的农村类型进行了区分,包括集体主义的农村如苏南模式、原子主义的农村如温州模式,不发达1的农村等六种类型。本文对不发达农村—双庙村的日
本研究使用CGSS2005这一全国性样本,选取了其中的城市户口居民,探讨城市的不同群体的人大选举投票影响因素的模式差异。文章采用了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