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大情景下进行的,这决定了他们可以选择很多种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经过六年的实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固定的参与模式。经过实地调查,在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形成了信息参与、资金参与、市场参与和技术参四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包括行动者、行动的条件和手段、目标和规范四个构成部分;都是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大情境下,在一定的规范制约下为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行动。这些参与模式的特点在于它们形成的情境复杂多样、各种模式相互交织但又有自身的重点、农民工以间接方式参与其中。 民族地区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形成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反映,它是在政府、社会和农民工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随着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城市和农村对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户籍制度的宽松使农民工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民工的理性思维促使他们在城市和农村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了现有的参与模式。 作为新生事物,民族地区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如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不明确、参与模式带有物质倾向性、农民工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以及严重的资金问题。在阅读相关资料和整理农民工对这些问题建议的基础之上,文章最后认为应该从改变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和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四个方面来改进农民工的参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