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对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SCA)的解剖学、影像学上结构、形态、空间结构及毗邻关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锁骨下动脉毗邻结构及位置关系,为临床上锁骨下动脉穿刺提供解剖学、影像学资料,并探讨锁骨下动脉穿刺的优势。材料和方法解剖学方面:10具(男性7例,女性3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尸体标本完好无损,年龄不详,均从主动脉弓使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系统,蓝色乳胶灌注静脉系统,以区分动、静脉。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锁骨下动脉,小心的游离双侧锁骨下动、静脉,确定穿刺点在体表的投影位置,进针方向与轴位及额状面的角度,观测锁骨下动脉与锁骨交叉点与周边结构的关系,观察锁骨下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功能解剖学方面,50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留置导丝于锁骨下动脉,透视下嘱患者做耸肩动作,观测锁骨下动脉走形变化及拟行血管穿刺点位置的变化范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影像学方面:200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其中50岁以上132例,50岁以下68例。男性116例,女性84例。均使用64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通过后处理手段,完全显示双侧锁骨下动脉,观测锁骨下动脉起始及终端直径、长度、角度,观察锁骨下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对其测量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并对年龄段之间及性别之间存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影像学测量数据:左、右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管径分别为(13.4±2.3)mm和(12.6±1.9)mm。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终末端管径分别为(10±2.1)nm和(11.5±1.1)mm。左、右锁骨下动脉长度分别为(51.8±0.6)mm和(43.1±0.8)mm。左、右两侧锁骨下动脉无显著性差异,(p>0.05)。锁骨下动脉距离胸锁关节的距离(35.3±4.5)mm,距离第一肋骨的距离为(32.5±1.8)mm。左、右锁骨下动脉的走形角度分别为(140.5±12.5)。和(138.4±9.8)。。2.解剖学测量数据:血管穿刺点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大致位于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约1cm处,进针深度为(4±1.8)cm,进针方向与横断面的夹角为(10±2.5)。,与额状面的央角为(25±3.2)。。3.功能解剖学方面,介入术中患者做耸肩动作(均耸至最高位),锁骨走形与身体长轴趋近于47°,锁骨中点上移2~3cm,而此时锁骨下动脉活动范围不到0.5cm。结论1、锁骨下动脉穿刺时,应选择选锁骨中外1/3下2~3cm处为进针点,进针方向与横断面的夹角为10。左右,与额状面的夹角为25。左右,进针深度为4~5cm为宜。2、锁骨下动脉体表投影点、皮肤进针点及锁骨下动脉穿刺靶点之间存在着类似直角三角形关系,即对于体型不同的患者,可据此,粗略测出进针的大致深度3、在患者紧张状态下,适当调小与横断面之间的夹角,更有助于穿刺。4、锁骨下动脉穿刺在临床应用,即治疗双下肢病变,以及进行腹部、盆腔介入治疗等方而有着自己的优势,应做为穿刺的常规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