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人工种植党参的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管理方法与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党参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害,病害日益严重,对种植产业化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党参灰霉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是由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制约了党参种植产业的发展。目前党参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和一些简单的农业措施,但是,随着化学药品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但使灰霉病病原菌对很多化学药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而危害了人畜健康。因此,开发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的生物防控剂对党参灰霉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党参主栽区安定区、岷县和渭源县党参灰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探究了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等对党参灰霉病发病的影响,分析了病原菌种类,并从党参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筛选了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又具有促生活性的细菌菌株,经发酵条件优化后测定了菌株的防治和促生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党参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均会影响灰霉病发病程度,其中,渭党1号对灰霉病病原菌的抗性最好;岷县灰霉病发病程度最轻;龄期越大,党参灰霉病发病程度越严重;轮作有益于减轻灰霉病的发生程度。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证明党参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2)利用稀释涂布法和组织匀浆法从3个地区的党参根际土壤和根、茎、叶中共分离纯化到61株细菌菌株。以灰葡萄孢(B.cinerea)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到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抑制率>50%)的细菌15株,进一步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这15株细菌进行复筛,其中6株细菌(抑制率>50%)的无菌发酵滤液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有抑制作用,可使菌丝畸形,其中抑制率最高的为NSW3-1,可达86.88%,其次是菌株GJW2-1,抑制率为85.76%。(3)促生活性测定发现,6株细菌均具有产IAA、铁载体和纤维素酶的能力,但菌株GJW2-1产IAA和铁载体活性最强。结合抑菌和促生活性的大小,枯草芽孢杆菌NSW3-1(Bacillus subtilis)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Bacillus atrophaeus)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党参灰霉病绿色防控剂的候选菌株。(4)通过响应面法对2株拮抗促生细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后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NSW3-1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为:接种量1.2%,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282×106cfu/m L。接种量1.3%,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358.2×106 cfu/m L。(5)室内预防和治疗盆栽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NSW3-1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在党参灰霉病预防和治疗试验中,防治效果均优于萎缩芽孢杆菌GJW2-1。当2株菌活菌发酵液浓度为1?106 cfu/m L时,治疗效果优于预防效果,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1?107 cfu/m L和1?108 cfu/m L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6)室内促生盆栽试验表明,2株菌对党参均具有促生作用,使用灌根的方法将1?108 cfu/m L的活菌发酵液用于盆栽时的促生效果更好。细菌NSW3-1的活菌发酵液对党参株高和根长的促生作用更强,而GJW2-1的活菌发酵液则可以明显增加党参的鲜、干重,因此,GJW2-1对党参的促生作用强于NSW3-1。综上,室内防效盆栽试验和促生盆栽试验为2株细菌在田间的施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db:内容简介]
[db:内容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为提高育种效率,进行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结果对23份春甘蓝自交系和29份秋甘蓝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从中挑选15份代表性材料作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Ⅱ组配105个杂交组合(F1),分析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Malus×domestica)生产第一大国,但低温等一系列环境胁迫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发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苹果低温调控基因,可为苹果抗寒种质创制提供理论基础。前期研究显示,非典型R2R3类MYB转录因子MdMYB88和MdMYB124可促进苹果耐寒。本研究从MdMYB88和MdMYB124的Ch IP-seq数据库中筛选到一个靶基因MdTIC(TIME FOR COFFE
葡萄(Vitis vinifera L.)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园艺作物之一,不仅用于鲜食、同时广泛应用于制汁、制干和酿酒等工艺,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而葡萄中的无核品种因其食用方便、肉质紧实等独特优良的商品性状,逐渐成为世界各地鲜食葡萄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趋势和育种方向。然而,葡萄无核性状相关基因较少,无核性状的形成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和酵母双杂交技术,找出
‘瑞雪’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选育的优质晚熟黄绿色苹果新品种,以内在品质优异而受到关注。生产中发现‘瑞雪’经过套袋处理果实可以着红色,为了解‘瑞雪’套袋后着色变化的机理,以‘瑞雪’及其它10个非红色品种为试材,研究套袋对非红色品种着色的影响,同时以‘瑞雪’和红色品种‘富士’为试材,分析了解袋后二者着色的差异性,解析了二者在解袋后的着色过程中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及MdMYB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
根际是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它是土壤形成、碳循环和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终生产力的基础。根际微生物通过分解凋落物,活化土壤中的矿物,为植物提供养分,而植物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庇护场所。本文以甘南高寒草甸典型灌木植物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优势禾本科植物洽草(Koeleria cristata)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最大可能数(M
以‘早酥’(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为代表的梨叶片,‘早酥’和‘红早酥’(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梨的花瓣,‘红早酥’梨的花托在发育过程中存在褪色现象,这种褪色现象与花青苷(anthocyanin)的降解有关。目前为止,关于梨中花青苷降解的机理研究还不是很清楚。本实验室前期已经从不同时期‘红早酥’花托的转录组数据中分析筛选出了可能和花青苷
为探讨种植年限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科尔沁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玉米田为研究对象,以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了0-40 cm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状况,选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以此研究随着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变化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变化及稳
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7℃,年平均降雨量为700 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此时正是葡萄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连续的阴雨天使得葡萄霜霉病、灰霉病、酸腐病等真菌病害频发,不利于葡萄植株生长和果实糖分积累,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这严重阻碍了我省葡萄产业的发展。为探究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对陕西省鲜食葡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本试验从不同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