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正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正问题曰益凸显,教育公正也成为教育领域里的热门话题。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成为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一直以来,个性化教育都是作为培养个性化人才的主要方法,以往对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都仅仅限制于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条件、影响因素等方面,而现在,我们从教育公正的视角来研究个性化教育,为研究个性化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野。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收集材料法和分析材料法两种。其中收集材料法又分文献收集和案例收集。首先,基于现有文献的收集,综述了前人对于个性化教育和教育公正的理解,得出笔者自己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说明个性化教育和教育公正的关系,教育公正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公正理论”为基础,以“尊重差异”为条件,以“公正理论”为基础,即以西方古代到西方近现代公正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的公正理论作为基础;以“尊重差异”为条件即以中国古代孔孟思想、西方后现代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差异观为条件。而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又促进了教育公正的发展。联系两者之间紧密关系的就是“公共理性品质”,它是个性化教育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相联系的精神纽带,个人通过“公共理性品质”来促进社会的公正、教育的公正。接着从教育目的观、教育模式、知识、文化与课程、教师、教学环境五方面说明影响个性化教育的表现及成因。关于教育目的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明以往的教育目的观遮蔽了学生个体,而多元文化教育则使教育目的回归到个体本身。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学习者视为一个恒量,而个性化教育模式把学习者视为一个变量。从知识与课程、文化与课程的角度说明“课程”作为一个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它如何遮蔽了学生的个性。其中关于教师和教学环境这两个因素采取了观察法来见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公正行为。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有影响作用,同时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到课堂中的机会均等。这是因为教师的不同期望会产生与之相应的不同行为,他们的不同行为又会影响到不同的学生,使学生有可能按照被期望的方式去做。教师在交往对象上的选择性和学生在交往机会上的不平衡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因为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地位、在班级中是否担任职务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教学环境对个性化教育的影响,研究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来说明。而这一系列不公正行为恰恰就是个性化教育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最后在教育公正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个性发展,它关注了学生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即适应性、自主性、积极差别性原则以及个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
其他文献
钢结构连接球体的底部一般都有一个罗栓固定孔,将做好的固定件用罗栓拧在球体的固定孔上。然后将吊杆(元钢或方管)用电焊焊接在固定件上。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正> 目前,我国北方林区汽车柴油机冬季燃用油大部分是低凝点柴油,如20号和35号柴油。由于低凝点柴油供应比较紧张,进行冬季运输作业的汽车燃料适应性差,司机经常用火烤发动
本文第一部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清代书院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而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绵延近百年的创办书院的实践,也从另一方
民国时期忻县圣母灵验认同属于晋北地区民俗信仰的范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子习俗的精神动力,也是理解传统乡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切入点。圣母灵验认同主要表现为边缘神圣空间与
在运力规模、建设及运营成本方面,现代有轨电车均介于常规公交和地铁之间,在中等城市及大城市客流密度较低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墨尔本等城市现代有轨电车的运
0622501用于生物制剂检测的半导体紫外光源;0622502高压汞灯用之优化球面角密度均质透镜;0622503非球面反射镜在荧光显擞镜单色光中的应用;0622504数码相机红外线照相功能的应用
通过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宅基地上房屋的财产权是当下三农制度改革的重大命题。目前宅基地上房屋转让存在国家政策多管齐"堵"难见成效、法律规定之间相互抵牾、司法裁判难定
<正> 林区道路的合理密度,对森林的经营利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省森工企业处于无林可采的边缘。作为基础设施的道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是加剧采育失调的原因之一。由于我省
“公司社会责任”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各国公司经营者、股东、经济学者、法学者、立法者、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热点。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通过立法、判例将公司社会责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