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状态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廪”是廪嘎人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丧葬仪式期间一个特殊的环节,包括了跳排和唱廪歌两部分,是廪嘎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它是廪嘎人白帝天王信仰崇拜的仪式模拟和象征,是廪嘎人宗教信仰崇拜的仪式化神圣呈现和廪嘎人身份认同的特殊行为叙事符号。整个仪式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是廪嘎文化的历史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笔者根据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打廪仪式传承现状调查为研究个案。通过全方位地对打廪仪式起源、仪式过程、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以期对廪嘎人打廪仪式进行历时与共时的解读。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打廪仪式的起源进行交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描述了丧葬个案的整个过程以及其文化特点、文化价值;第三章深入剖析了打廪仪式所处的现状,主要从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仪式过程、传承状况以及保护经费进行探讨;第四章通过对廪嘎人打廪仪式现状分析找出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打廪仪式具有形式独特、历史悠久和民族地域等特点,是廪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然而,伴随社会发展变迁,这一古老的仪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威胁。2012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打廪仪式申报湘西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加入第五批湘西州州级非遗名录,但分布区域缩小、生存环境的变迁、传承人的流失、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仍严重制约着打廪仪式生存发展。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挽救其于“水火之中”,笔者针对其文化特点,就实地调查情况提出些许意见,希望能为打廪仪式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以少数民族村医张孝祥为调查对象,从制度、医疗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他的介绍。  在制度方面,他随着医疗制度的变化而不停地变换着官方身份——从赤脚医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史悠久,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内蒙古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既有优势所在也有制约条件。优势条件有:1.视野辽阔,边境线长,可形成发
在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应从文化价值
一、优点和问题rn虽然最近建议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聚酯染色,而且此工艺还有一些优点,但今天多数染色仍然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主要问题是许多染料在碱性条件下缺乏重现性和稳定性,
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中国出现了送礼行为,当时的送礼对象不是人而是人们所尊崇的神。到国家建立后,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所产生的战争,导致了被征服者向征服者纳贡实物和奴
随着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向纵深发展,民族高校作为民族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温度计”,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西北民族地区高校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南方传统的人工营林区,自古盛产杉木等优质木材,同时也是侗、苗、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因清水江水道的关系,这里较早受湘楚汉文化的影响,到明代中后叶,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木材贸易兴起,因得益于地利,到清朝雍正时,锦屏的“三江”(王寨、茅坪、卦治)成了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到光绪中期,“三江”成为了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锦屏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历史以来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森林覆盖率一直都
计量检测是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其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的质量起直接影响.在本案,笔者主要根据计量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浅析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监督工作中
本文以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从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视角,对现阶段高校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教学方式内容、师资水平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有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