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府《木兰诗》在中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它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得到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喜爱,它的故事被改编为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1998年,取材自《木兰诗》的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上映后,获得了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而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木兰热。当这个在西方语境下被改写的中国故事回归本土的时候,也同样逃脱不了再次被改写的命运。本文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动画片《花木兰》的配音翻译为案例,分析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花木兰配音翻译中出现的改写现象。
勒菲弗尔把任何形式的对文学原作进行的加工和调整都称为改写,包括翻译,撰史,编选专集,编辑等等。在所有的改写形式中,翻译是最显著的一种。他将翻译活动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中,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对译者在翻译原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所产生的影响。配音翻译由于受到许多技术条件的限制(如口型,声画同步等等)而通常被当作单纯受技术因素限制的产物。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同样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操控。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花木兰》的中英文配音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把影响配音翻译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分析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对其中文译本的影响。
通过分析得出,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促成了翻译过程中对《花木兰》的改写。因此,配音翻译不仅仅是受技术因素限制的产物,更多的是受社会文化因素限制的产物。
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但中国电影业在各方面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通过借鉴迪斯尼的成功经验,本文希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全面考虑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提供精彩的配音翻译,为开创我国电影业更为辉煌的局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