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频监控的人脸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与应用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普及,视频监控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于安全防盗、异常告警、犯罪取证和刑事案件的侦破等具有卓越的效果。人脸检测与跟踪是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视频监控的环境比较复杂,会给人脸检测与跟踪带来困难。现有的人脸检测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人脸检测效率和准确率较低,人脸跟踪算法在人脸跟踪过程中的实时性和鲁棒性较差,而且人脸容易跟踪丢失。本文对视频监控中的人脸检测和跟踪算法进行研究,对于提高视频监控中的人脸检测效率、准确率和人脸跟踪过程中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视频监控中的人脸检测效率和准确率以及人脸跟踪过程中的实时性和鲁棒性,本文提出了基于肤色分割与筛选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和基于Camshift聚类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并将算法应用到视频监控客户端中,实现了人脸检测与跟踪功能。本文主要工作有如下几点:  1.针对提高视频监控中人脸检测效率和准确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分割与筛选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在选定色彩空间和肤色模型之后,利用肤色分割与筛选对人脸进行第一次检测,选出类似人脸区域;然后通过Adaboost算法训练人脸样本集,将通过肤色分割与筛选之后的类似人脸区域送入Adaboost算法的级联分类器中,再次检测人脸。此时Adaboost算法的级联分类器不需要对整个待检测图片进行搜索检测,只要对类似人脸区域进行检测,加快了级联分类器检测人脸的效率,提高了人脸检测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检测率和误检率等方面都有提升。  2.针对Camshift算法无法处理相似背景颜色干扰、背景复杂和传统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中的粒子退化、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mshift聚类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在粒子滤波框架下,将Camshift算法中的聚类方法引入人脸状态估计中,使每个粒子沿着梯度最大方向迭代至局部密度最大值区域,让所有粒子移动到与人脸颜色相似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用较少的粒子实现了人脸曲线无规则运动的跟踪,在光照和遮挡问题上有较好的鲁棒性。该算法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用于实现人脸跟踪具有很好的实时性、鲁棒性和有效性。  3.将本文提出的人脸检测与跟踪算法应用到Directshow框架中,在视频监控客户端中实现了人脸检测与跟踪功能。测试证明它对人脸检测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人脸跟踪也能达到实时处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视频监控中后续人脸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观测场景高分辨图像的能力,对军用和民用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SAR技术在各种平台的广泛应用,如飞机、导弹、卫星等,SAR成
近年来,随着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学习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隐含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进度、终端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已逐渐成为信号处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麦克风阵列在时域和频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空间域,不仅对来自空间不同方向的声源具有跟踪定
字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本和数据的自动读入技术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内容属于图像识别技术课题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字符的识别。递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增长的频谱需求与有限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认知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频谱感知技术是实现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医疗技术的全面提升。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人们的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于是,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社会的人口结构一步步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造成心脏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心动过速等),如果在心律失常之后的几分钟内没有实施除颤
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技术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利用有线电视网已有的同轴电缆分配网络,构建最后100米范围的宽带多业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指纹、虹膜、签名等人体生物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因其很好的唯一性、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据业务量地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WDM光网络的研究。同时WDM技术的不断成熟,阻碍光网络传输容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再是光纤的带宽,而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