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翻译的等效初探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尤其是唐诗英译一向是个百家争鸣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外译者各有主张,大致可分为韵文诗体译诗,自由诗体译诗和散文体译诗三个派别,三派存在的实质在于唐诗英译究竟应该遵循何种原则。本文试图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五首唐诗及其不同英译本的分析对唐诗英译的原则作进一步探讨。 本文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唐诗英译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以及实际意义,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组织结构。第二章在详细介绍唐诗英译的可译性之后,对中外各种“等效翻译原则”研究作了概括性综述,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第三章深入探讨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中外译界对该理论质疑的澄清,指出该理论适用于中英文学翻译。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对五首唐诗及其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旨在得出唐诗英译的基本原则。 建立在等效原则上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其实质是以文本为中心,兼顾读者的感受。将该理论指导唐诗英译,意味着唐诗英译应从文本出发,同时考虑译入语即英语的诗歌规范,因为对不懂中文的普通译诗读者来说,这是他们评价任何诗歌的最基本依据,以期译诗读者对译诗的理解至少能达到想象出原诗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诗的程度。在唐诗英译原则的探讨过程中,本文对所选的五首唐诗及其不同英译本从意义、音韵、形式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意义层面上,所选的五首唐诗的不同译本能够不同程度地表达原诗的意义;其次,在音韵层面上的分析进一步划分为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于每一首唐诗,都能找到符合英语诗歌规范的译本;再次,在形式层面上,这五首唐诗的大多数译本做到了与原诗行数相等,部分译本的诗行音步数与原诗每行字数大致相当,并再现了原诗中的对仗,省略等修辞手段。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唐诗英译的原则,即在表达原诗意义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以诗译诗。其中以诗译诗可以理解为:译诗应力求讲究节奏,同时在用韵不会损及意义的情况下通过变通韵式的方法押韵。
其他文献
教师课堂提问一直以来被看作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提问是教师最普遍采用的教学艺术之一。定性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提问取决于教师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语言教学观经历了从行为-结构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社会认知主义的变迁。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型主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
艾米莉·勃朗特,这位在遥远的英格兰北部荒原上度过其短暂一生的传奇女性,用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对情感的非凡领悟,给世人留下了一部充满神秘、粗犷而又意义深远的小说一《呼啸山